1988年,孙玉芹盯着报纸上"氢弹之父"四个字,心想:"原来老头子瞒了半辈子的秘密,是去造氢弹了啊!" 那天早晨,孙玉芹正喝着粥,瞥见《人民日报》上一个大标题,“氢弹之父于敏”。 她噗嗤一笑:“这科学家名字咋跟我家老头子一样?”再瞅瞅配图,勺子“哐当”掉进碗里,这满头白发、笑得像捡着钱的老头,不就是那个总说“去算个账”的丈夫吗? 粥沫糊住了报纸上的“于敏”俩字,她手指抖着擦开,脑子里噼里啪啦放烟花,好家伙,瞒了我二十多年,原来天天啃凉馒头啃的是氢弹! 1962年冬天,北京胡同里窜着冷风,一个头发乱得像鸟窝、眼袋垂到颧骨的男人推开院门,棉袄袖口还沾着黄沙。 孙玉芹从厨房探出头,警惕地攥紧锅铲:“同志您找谁,我老公不在家。” 男人手里的水果糖撒了一地,正是于敏。那年他三十五六,却活像五十岁老汉,女儿躲在后头扯孙玉芹衣角:“妈妈,这个叔叔是谁?” 于敏喉咙哽得生疼,半天挤出一句:“……糖是给孩子的。” 氢弹炸响那天,于敏揣着刚发的工资冲回家,眼睛亮得能当灯泡使:“玉芹,今天下馆子,全聚德烤鸭管够!” 孙玉芹却慢悠悠掏出手绢盖住那沓钱:“氢弹上天了,咱家白菜价没上天呢。” 她掰着指头算,女儿书包破了要补,婆婆药费该寄了,邻居家的煤钱还欠着三块二……最后烤鸭没吃成,那手绢倒成了传家宝,后来博物馆来人要收藏,标签写的是“一个时代的选择”。 于敏的“出差”实则是玩命,零下三十度爬铁塔抄数据,高原上吐得胆汁都清空,实验室晕倒六回堪称“休克冠军”。 1971年半夜,他直接瘫倒在稿纸堆里,孙玉芹背着他狂奔三条街找大夫,医生骂骂咧咧:“心脏都快蹦迪了,再熬直接送纪念馆!” 结果第二天,于敏又拎着破公文包溜了,孙玉芹只能往他兜里塞平安符,而于敏在草稿纸背面画玉兰花,那是他老婆年轻时头簪的花。 1988年身份解密时,记者围着于敏问:“隐姓埋名28年,值得吗?” 他答:“国家需要,值。” 转头却蹭到孙玉芹边上嘟囔:“就是亏大了你……” 他记得她深夜里独自去医院生孩子,记得她每月步行几里路给婆家寄钱,甚至他偷偷拿买菜钱买计算器留下的借条,她都收在铁盒里从不追问。 2012年孙玉芹心脏病发作去世,于敏守灵时反复念叨:“连公园都没陪她逛过几回……” 于敏的书桌上永远摆着半件毛背心,孙玉芹织到一半就走了,旁边压着1951年的老照片,北大校园里,穿白衬衫的物理天才和扎麻花辫的保育员姑娘相视而笑。 没人知道,氢弹功勋章的缎带里,缠着一个女人28年的葱花味,她烧掉英语笔记成全他的秘密,用一块手绢兜住整个国家的重量。 信息来源:《中国氢弹研制档案》、《于敏传》
1988年,孙玉芹盯着报纸上"氢弹之父"四个字,心想:"原来老头子瞒了半辈子的秘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3 22:41:2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