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

历史萌主驾到 2025-09-14 09:24:30

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差役送来200两。知县:送错了! 叶赫那拉氏,1835年出生,满洲镶蓝旗人,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过得下去。父亲惠征是个中级官员,管些文书和行政的事儿,母亲富察氏出身贵族,挺重视孩子教育。她从小就聪明伶俐,会汉文、书法,还能绣花,性格也硬气。1851年,16岁的她参加选秀,凭着模样和才华进了紫禁城,当了咸丰帝的小妃子,得了个“懿贵人”的称号。宫里竞争狠着呢,她得在妃子堆里杀出一条路,还要应付那些勾心斗角的破事儿。 可就在她刚进宫两年,1853年,家里传来噩耗——父亲惠征在镇江当官时得了病,没熬过去。更惨的是,惠征生前因为太平天国战事没处理好,被朝廷革了职,家里的经济支柱没了,日子一下子紧巴起来。叶赫那拉氏没法坐视不管,求了皇帝让自己回老家把父亲安葬。皇帝点了头,她就带着一身倔劲儿上了路。 护送灵柩回北京,这活儿听着简单,做起来可太难了。那年头,清朝打仗打得焦头烂额,路上不太平,家里又没多少钱,运灵柩的开销全靠典当她随身带的首饰勉强凑。沿途那些以前跟惠征关系不错的官员,见他们家倒了霉,全都躲得远远的,没人搭把手。船夫、差役一看她落魄,还趁机抬价,敲竹杠敲得飞起。 这支小小的送葬队伍,走得磕磕绊绊,人都快累垮了。叶赫那拉氏才16岁,肩上却扛着这么重的担子。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刚进宫的低级妃子,家里失势后,谁还把她当回事儿?这一路,她算是真切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头一回看到了宫外的苦日子是怎么过的。 走到清河县时,队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在这时候,县衙的差役突然送来了200两白银,说是知县吴棠给的。200两在当时不是小数目,能解她的大麻烦了。叶赫那拉氏感动得不行,心想总算碰到个好人。可没多久,真相来了——这银子压根不是给她的,是县里准备给一个副将办丧事的,差役送错了地方。 按理说,送错了就得拿回去。师爷也跑来说要收回银子,可吴棠却摆摆手,说:“既然送到了她手上,那就是缘分,就留给她吧。”这决定有点出人意料,毕竟吴棠跟叶赫那拉氏八竿子打不着,他也没必要为个路过的落魄少女这么慷慨。但他这么干了,不仅帮她渡过了难关,还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有了这200两,灵柩总算顺利运回北京,父亲也安葬妥当。 叶赫那拉氏把这事儿记在了心里。回宫后,她继续在宫里混日子,慢慢爬了上去。1856年,她生下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地位一下子蹿升。1861年,咸丰帝死了,载淳才6岁就当了皇帝,她跟慈安太后一块儿垂帘听政,成了清朝的实权人物。 掌权后,她没忘清河县那200两银子的恩情。下旨把吴棠连升了好几级,从一个小知县一路干到江苏巡抚,后来还当了直隶总督。吴棠这人确实有本事,治理地方很有一套,政绩也不错,晚年过得风风光光。有人说,他当年的善心是投资对了人,也有人觉得这就是个运气爆棚的巧合。不管咋说,这段恩怨交织的故事,成了晚清官场里挺有意思的一段传说。 叶赫那拉氏这一生,真是从低谷爬到顶峰的典型。她16岁那年扶柩回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冷眼,可也正因为这些,她比别人多了一份韧劲儿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吴棠的200两银子,不只是救急的钱,更是让她看到人性里还有点暖色的东西。 她后来当了慈禧太后,掌权几十年,手段硬、争议多,但知恩图报的这一面,也算给她添了点人味儿。这段经历,既是她个人的奋斗史,也是清朝那会儿乱世里人情冷暖的一个缩影。历史就是这样,偶然的事儿串起来,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0 阅读:335

评论列表

伯爵

伯爵

2
2025-09-14 12:58

老佛爷的身世是个谜……。

一个老头

一个老头

1
2025-09-14 10:34

放狗屁,妃子能出宫,问问清朝有几个。

猜你喜欢

历史萌主驾到

历史萌主驾到

历史萌主驾到,来跟我一起了解更多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