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本质上就是武器不行,火器技术差。明朝火枪为什么,打不穿清军铁片棉花甲?因为,口径太小,威力太低。为什么不制造大口径火绳枪?因为技术不行,明朝一直做枪管技术不过关。 明朝火器技术落后,导致在对清作战中处于劣势。明军火枪口径小,装药量少,射出的铅弹动能不足,无法有效击穿清军铁片棉甲。这种甲胄用铁片覆盖棉垫,防护力强,明枪弹丸往往只能浅层嵌入或反弹。清军甲胄设计结合铁和棉,减轻重量同时增强防护,明火枪威力低,无法造成致命伤害。明朝尝试制造大口径火绳枪,但枪管技术问题突出,管壁不均匀,容易在高压下裂开。 匠人用铁条多段连接锻造枪管,钻孔后内壁粗糙,装大剂量火药时管身承受不住压力,导致炸膛事故频发。相比之下,葡萄牙火绳枪用精炼铁一体铸造,内壁光滑,射击精准,能远距离命中目标。明人记录显示,葡萄牙枪管无阻碍,发射可靠,而明枪管三节接合,容易断裂。朝鲜制造的枪支质量更好,管壁均匀,令明朝官员赞叹,但明朝未能学习改进。 徐光启评价明军快枪、夹把枪和三眼枪射程短、精度差、消耗弹药多,建议全部废弃,换成大口径火绳枪。他跨越三朝上疏,呼吁引进欧洲火器技术,全面西洋化军备,但朝廷重视不足,只零星采用。清军在1631年捕获葡萄牙炮后,迅速学习铸造方法,生产红夷炮,火力超过明军。清军火器技术进步快,1631年后,明清地面战中,明军火力对射几乎无胜绩。 明军大部分火器相当于农村土炮水平,无标准化生产,质量参差不齐。清军利用火炮远射,摧毁明军阵地,而明枪无法反制。明朝枪管技术不过关,限制了大口径发展,口径小导致威力低,无法穿透敌甲。如果明朝有火力优势,清军几万人早被压制。在17世纪全球,火器部队碾压弓箭和游牧骑兵,只有明朝败给渔猎民族后金。 1631年后,清军火器优势显现,明军地面交火难胜。东北战场上,明军阵线屡屡崩溃,士兵撤退丢弃武器。内部叛乱加剧,李自成军队向西推进,攻占城镇,抢夺资源。1644年4月,李自成入北京,明守军溃败,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吴三桂开关,清军入关,5月山海关大战,清铁骑击败李自成部队。 清军南下,1645年占江南,扬州发生屠杀,居民逃散。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凤凰山中箭身亡,清军围攻箭矢密集。郑成功1661年退台湾,舰队渡海避炮火。1683年澎湖海战,清海军炮击郑氏船只,郑克塽投降。徐光启1633年病逝北京,耶稣会士处理遗体运上海,1641年安葬,墓地后成公园。他的提议未全面执行,明火器劣势延续,帝国瓦解。 清军整合汉人专家,1641年设炮营,攻城用大炮轰开墙垣。南方明残部南迁,1646年隆武帝被俘处决。永历帝1662年在缅甸被俘,吴三桂押解回云南处决。徐氏后代保持基督教信仰,孙女资助江南教会,修建场所。明亡后,清统一,火器优势助征服,叛军渐灭。明朝灭亡根源在于火器技术落后,未能及时改进,导致军事劣势加剧内部问题,最终崩盘。清军从1631年起,火器超越明军,地面战无明胜例,加速王朝更替。
明朝灭亡,本质上就是武器不行,火器技术差。明朝火枪为什么,打不穿清军铁片棉花甲?
零零说史
2025-09-14 10:56:44
0
阅读:282
帅蛤蟆
瞎洗,清军的火器都是大明军户造的。东林汉奸在关外养寇自重,克扣军饷才是明军火器质量下降的原因
半月方塘
瞎洗,清军火炮是明朝将领孔有德带过去的,在明军这边叫红夷大炮,到清军那改名叫红衣大炮。火枪是明初发明的,火炮是东林党在传教士的指导下完成的。东林党袁崇焕用火炮打伤了不败战神努尔哈赤,不久就死了,又用火炮打败了复仇的皇太极,就是定远宁远二次战争,后技术官员孙元化掌管火炮部队,一直压住了清军的进攻,孔有德投降后,清军才有火炮,而孙元化被阉党污蔑而死后,明军火炮落在阉党高起潜手里,没有发挥多大优势,天平才开始倾斜,再后来到了南明李定国,善于用火炮,收复数省,打死清皇子和投降明将,打得多尔衮要和李定国分天下。可以说,明末南明,明朝主要靠火炮。这就是红楼梦里的小红(即红夷),和林黛玉同字(东林党造的),从不起眼的外围丫鬟到王熙凤(崇祯)看中的随从,再到后来的管家(当家武器)的过程。第二代东林党是崇尚西学的信基督的一群墨家思想的实干家,也是战场上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