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8日凌晨,国民党上将陈仪被唤醒,一纸死刑的执行命令递到他的手中。执行官是蒋鼎文,陈仪只说了一声“好吧”,沐浴更衣后,从容不迫地系好那条他最爱的白底黑点领带。 聊起陈仪,绕不开另一个人——汤恩伯。这俩人的关系,说复杂都算轻的,陈仪是汤恩伯的恩师,更是他的义父,汤恩伯能从一个无名小卒爬到高位,可以说,每一步都有陈仪在后面推着。陈仪把自己干女儿王竞白嫁给他,这不明摆着是当亲儿子看的嘛。所以,当1949年初,陈仪决定策反汤恩伯,一起迎接解放时,他觉得这事儿,十拿九稳。 那时候的国民党什么样?兵败如山倒。三大战役打完,精锐基本丢光了,长江天险看着也悬。陈仪这种在官场里泡了大半辈子的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觉得负隅顽抗没意思,只会让更多人生灵涂炭。他想给汤恩伯指条明路,也算是给自己找个出路。 于是,他写了那封要命的信。信里头没说得太露骨,但意思很明白:兄弟,别跟着老蒋一条道走到黑了,给解放军开个口子,咱们一块儿,未来还有得聊。 这封信,就像个烫手山芋,递到了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手里。 一边是待自己恩重如山的义父,一边是自己手里几十万大军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汤恩伯纠结啊,他把信锁进抽屉,想当这事儿没发生过。可这世上的事,就怕“万一”。据说,他后来发现有人动过那个抽屉,这下把他吓得魂飞魄散。他怕啊,怕别人先拿着这封信去告发,到时候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人性里的那点自私和恐惧,就在这时候占了上风。经过一番天人交战,汤恩伯做出了一个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他拿着义父的亲笔信,找到了毛人凤。他选择了出卖。 这一下,正中蒋介石下怀。 其实,蒋介石和陈仪的梁子,早就结下了。陈仪这个人,有点文人风骨,也有些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角色。抗战时期,蒋介石让他去参加日本人的活动,搞得陈仪被国内民众骂成“汉奸”,他心里窝火,连蒋介石让他写的“心得体会”都敢顶着不交。后来,陈仪公开呼吁国共合作抗日,这在蒋介石看来,就是“胳膊肘往外拐”。 真正让两人关系降到冰点的,是1947年的台湾“二二八事件”。当时陈仪是台湾行政长官,事件爆发后,他本意是安抚和协商,但南京那边一道严令下来,派兵镇压,血流成河。最后,这口黑锅,结结实实地扣在了陈仪头上,蒋介石顺势把他免职。陈仪能不寒心吗?活儿是你让干的,骂名我来背,这叫什么事儿? 从台湾回到上海后,陈仪就住进了汤恩伯送他的一栋小楼里,在多伦路。几年前我去上海出差,还特意去那儿转了转,现在是私人住宅,门口站着保安,不对外开放,但那栋小楼保存得还不错,在闹市里显得特别安静。可能,那就是陈仪一生中最后一段真正安宁的日子吧。也正是在那里,他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彻底失望,才动了“策反”的念头。 汤恩伯这一封告密信,对蒋介石来说,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他立刻下令逮捕陈仪,先是软禁,后来随着战事吃紧,直接用飞机押送到了台湾。 到了台湾,陈仪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1950年5月,军事法庭判处死刑。蒋介石亲自批了“枪决可也”四个字。 1950年6月18日凌晨,在台北马场町刑场。陈仪穿着整洁的西装,打着他最爱的那条领带,神色平静,没有丝毫畏惧。他留下的遗言很短,就一句:“人死精神不死。” 这句话,喊出了他的不屈,也喊出了他的选择。 那个告密者汤恩伯,后来怎么样了?他以为自己立了大功,蒋介石会更加重用他?他想错了。 一个连义父都能出卖的人,谁还敢真心用你?汤恩伯在国民党内部,名声彻底臭了。同僚们看不起他,背后都戳他脊梁骨。蒋介石虽然没直接处理他,但也再没给过他实权。最让他痛苦的,是他的妻子,陈仪的干女儿王竞白,至死都没有原谅他,带着孩子远走美国,与他断绝了联系。 众叛亲离,大概就是汤恩伯后半生的写照。1954年,他因为胃病去日本治疗,死在了手术台上。据说,临死前他痛苦不堪,大声哀嚎,仿佛在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忏悔。 陈仪,一个被国民党处决的“叛将”,在1980年6月9日,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而汤恩伯,一个看似“忠诚”的国民党将领,却在两边都不讨好,背着骂名孤独地死去。
1950年6月18日凌晨,国民党上将陈仪被唤醒,一纸死刑的执行命令递到他的手中。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9-14 15:58:11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