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仪式最让人惊喜的不是普京的到来,也不是金正恩,而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

潇湘夜雨愁肠 2025-09-14 16:12:00

阅兵仪式最让人惊喜的不是普京的到来,也不是金正恩,而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恩人,特别是南京人,他就是约翰.拉贝的孙子,他叫托马斯.拉贝。 当时他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面对日军的暴行,他和十几位国际友人一起发起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这片不到4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了25万中国平民的避风港。 拉贝把学校、教堂甚至自己在小粉桥1号的住所都改造成避难所,其中光是他自家住宅和邻近的德国学校就收容了600多名难民,里面有302名男性、300名女性,还有126个10岁以下的孩子。 为了让这些人活下去,他冒着生命危险和日本士兵对峙,用自己纳粹党党员的身份作掩护,一次次阻止日军进入安全区施暴。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为粮食和煤炭奔走,想尽办法给难民们找吃的、找取暖的物资。1937年圣诞节那天,他在日记里写下:“我得到了最好的圣诞礼物,就是这600多个人的性命。” 在救助难民的同时,拉贝还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他写下了2000多页的日记,还拍下了近百张照片,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所作所为。这些文字和图片成了后来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最有力的证据。 1938年他回到德国后,不顾个人安危,连续举办了五场报告会,还写信给希特勒揭露日军的暴行,结果遭到纳粹盖世太保的审问,日记和照片也被搜走。 二战结束后,他的生活陷入困顿,柏林的住所毁于轰炸,连工作都找不到,这时候曾经被他救助过的中国朋友得知了消息,立刻开始每月给他寄去食品包裹,还提供经济支援,帮他渡过了难关。 拉贝在1950年去世后,他的日记被家人小心收藏。1997年,《拉贝日记》正式出版,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那些尘封的文字让全世界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有力反驳了日本右翼势力的谎言。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其中拉贝的日记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让这段历史被永远铭记,南京在拉贝曾经居住的地方建立了纪念馆,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里面保存着当年的避难所遗址和大量珍贵文物。南京人还用拉贝的名字命名了街道和学校,让后代永远记住这位“南京好人”。 这些年来,他多次往返于中国和德国,南京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2016年,他把系统整理好的《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赠给中国中央档案馆,让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回到了它记录的土地上。 他还写了一本《拉贝与中国》,讲述祖父在中国30年的经历,以及拉贝家族四代人与中国跨越百年的情谊。 对南京人来说,拉贝这个名字承载着特殊的情感,那些在安全区里躲过劫难的家庭,如今已经传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他们永远记得是这位外国友人给了他们家族活下去的希望。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阅兵仪式上的各国政要时,这个身影的出现提醒着我们,比起权力和地位,那些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善意,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这种跨越时空的感恩与铭记,正是阅兵仪式上最动人的风景,它让我们知道,无论过去多少年,那些拯救生命的善举永远值得被尊敬,那些守护和平的精神永远需要被传承。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潇湘夜雨愁肠

潇湘夜雨愁肠

潇湘夜雨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