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脑子正在被“殖民”!
美国认知战彻底曝光,汉奸鹰犬无所遁形!
近日,我国官方媒体发布了一篇题为《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的重磅报告,全文两万余字,系统揭露了美国长期以来通过认知战手段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其危害。这一举措,标志着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出击,深入剖析并坚决抵制外部势力的思想殖民图谋。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认知战”作为一种新型战略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影响目标国家的民众认知与社会共识。回溯历史,中国曾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早在毛主席时代,我国就展现出极强的国际话语影响力,不仅在与苏联的论战中彰显智慧,更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广泛尊重,连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亦对新中国领导人表示由衷敬佩。
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开以来,为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却淡化了对外意识形态输出。对外开放固然带来了先进技术与发展机遇,可问题不在于开放本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目的不纯,却并未以平等和尊重对待我们,反而借机通过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媒体平台和文化产品等多种途径,系统性地对华开展认知作战,通俗点讲,就是洗脑。
这些认知战的手段隐蔽而多元。例如,一些西方背景的机构以“推进民主”“保障人权”为名,实际培养代理人、资助异见人士、塑造迎合西方利益的所谓“公知”。他们长期活跃于中国的舆论场、高校、法律及文化界,表面呼吁“进步”,实则传播消解主流价值、破坏文化认同的叙事。再如,美国借助其国际媒体霸权,常年对中国进行双重标准的框架报道,不断强化中国的“负面形象”,甚至使部分国人产生自我怀疑。
文化产品也成为认知战的工具。以迪士尼影片《花木兰》为例,表面取材中国故事,内核却传递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刻意淡化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忠诚、集体与刻苦精神,反而突出个体反叛与所谓“自我觉醒”,并将中国古代制度描绘为压抑和腐败的象征。这种包装在娱乐产品中的价值观植入,比直白的宣传更具欺骗性,尤其容易影响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
更值得警惕的是,认知战的最终目的,是使目标国民众否定自身道路与制度,盲目推崇西方模式。部分受过高等教育、频繁接触国际信息的社会精英,更容易陷入这种“思想殖民”陷阱:他们一味将西方标准奉为普世价值,忽视中国国情与发展实际,甚至出现逢中必反、逢西必捧的非理性心态。这类行为不仅背离事实,更在客观上成为外部势力对华认知战的推手。
新华社此次发布的报告,不仅是对美国认知战系统的全面揭露,也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旨在帮助我们识别那些仍在为西方思想殖民摇旗呐喊的内应势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思想殖民最可怕的阶段,是被殖民者主动迎合甚至传播殖民者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依靠自我否定、一味模仿外来模式所能实现,而是要靠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
当前,中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久安与民族复兴大局。我们既要继续扩大开放、交流互鉴,也要增强辨别力、免疫力和抵抗力,彻底破除对西方的迷信,肃清思想领域中的殖民残留。正如报告所强调的:我们要用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让那些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甘为外人鹰犬的行径无处藏身!
中国的发展成就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施舍或复制得来的。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族立场,才能真正实现思想的独立与精神的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