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9月8日发布,上海,一老太因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于是搬到儿子家里居住,为了

韫晓生 2025-09-14 22:44:33

[微风]9月8日发布,上海,一老太因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于是搬到儿子家里居住,为了补偿儿子,老太将老房子卖掉,凑了280万给孙子买了婚房。谁知搬到儿子家后,儿子儿媳对她很是嫌弃,母子二人因此闹掰,老太只能搬到外面租房。老太对儿子一家彻底寒心,一纸诉状将儿子告到法院,要撤销赠与,返还房款,法院判了!   (信源:上观新闻——上海一老人倾其所有卖房赠孙,儿子却翻脸不认人?法院出手了)   这事儿得从 2022 年说起。李阿婆(化名)和老伴王大爷(化名)是二婚,老伴带着个儿子王先生(化名)。老两口感情挺好,一起过了 30 年,眼看着孙子小王到了结婚年纪,女方家非要在上海有套新房才肯嫁。   一家人开会商量,说把老两口的房子卖了,钱给孙子买婚房,老两口就搬去跟儿子王先生住,以后由他养老。   李阿婆没多想就答应了,还和老伴亲笔写了《房屋财产赠予说明》,白纸黑字写着 “因年岁已高需要儿子照顾,自愿卖房,房款给孙子”。   房子很快以 280 万卖掉,钱转到儿子手里,再交到孙子账户。当月月底,老两口就搬进了儿子家。可这一住,矛盾就来了。   李阿婆说,儿子儿媳总嫌她 “脏”,做饭说她口味重,看电视嫌她声音大,就连她起夜动静大点,儿媳都要摔门。有次她煮了几个鸡蛋,儿媳直接扔垃圾桶,说 “不卫生”。   王大爷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亲儿子,一边是老伴,最后干脆装聋作哑。李阿婆寒心透了,2024 年 4 月偷偷搬出去,在郊区租了个小单间,每月房租要花掉大半退休金。   更让她难受的是,自己无家可归了,儿子别说来看她,连个电话都没有。   一气之下,李阿婆把儿子和孙子告到法院,要求撤销赠与,还她那 140 万(房子是老两口共有的,她占一半)。   法庭上,儿子王先生可不认账。他说那钱是自愿给孙子的,跟养老没关系,还说自己已经尽了赡养义务。“她住我家那两年,我没让她饿肚子吧?这还不够?”   孙子小王也觉得委屈:“房子都买了,哪有再要钱的道理?”   但法院可不这么看。一审法官说,那纸《房屋财产赠予说明》写得明明白白,“因需要儿子照顾才卖房”,这就是 “附义务的赠与”—— 你给我养老,我才把钱给你家。现在儿子没好好照顾,老太被逼得租房住,这义务没履行,钱当然得还。   考虑到儿子确实让老太住了两年,法院判返还 135 万,少了 5 万算补偿。   儿子不服上诉,二审法院更干脆:“赡养是前提,现在前提没了,钱必须还!” 还特地提了句,不能让老人卖了房反倒老无所依。   这判决一出来,网友炸了锅。有人说:“这儿子心也太狠了,拿了妈(虽然是后妈)的钱还不养老,活该!” 也有人叹气:“二婚家庭的难处啊,李阿婆掏心掏肺,还是没捂热人家的心。”   类似的案子这几年不少见。去年杭州有个老爷子,把拆迁款给儿子买了车,条件是儿子每月给 3000 块生活费。结果儿子拿到钱就不认账,老爷子告到法院,最后钱也追回来了。   有律师说,老人给子女钱物时,最好像李阿婆这样写清楚条件,别不好意思。“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何况涉及到房子、大笔钱款,白纸黑字才靠谱。”   李阿婆的遭遇也给咱们提了个醒:养老不能只靠 “良心”。不管是不是亲生的,该有的约定得说清楚。子女也得想想,父母把一辈子积蓄拿出来帮衬,图的不就是个晚年安稳吗?连这点都做不到,良心过得去吗?   从两代人生活方式差异的角度来看,这件事的矛盾其实早有伏笔。但生活方式不同很正常,关键在于能不能互相理解和妥协。   如果儿子儿媳能多些耐心而不是直接指责,或许就不会走到闹掰的地步。   生活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适合不适合。两代人同住,就像合伙过日子,总得互相迁就着来。可惜的是,在这个案例里,双方都没做到这一点,让原本的好意变成了最后的闹剧。   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

0 阅读:71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