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9岁时,娶了妻子王弗。王弗有个习惯,喜欢躲在幕后偷听苏轼和客人谈话。等到客人离开后,王弗便会将自己在屏风后听到的、观察到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知苏轼,帮他分析客人的品性如何、此行的来意是什么。 那一年,苏轼还是个眉州乡下的少年郎,才华初露,意气风发。 他待人接物,全凭一腔热情,觉得天下皆是可交之辈。 而16岁的妻子王弗,出身书香门第,性格却截然相反。 她安静、内敛,从不多言。苏轼起初以为她不通文墨,直到有一天,他读书时偶然卡壳,身旁的妻子却能轻声提醒他原文。 苏轼大为惊讶,这才知道,妻子不仅通晓诗书,而且见识不凡。 婚后不久,苏轼家中宾客渐多。 有谈论学问的同窗,有巴结奉承的乡绅,也有前来探听虚实的远亲。 苏轼在堂前与人高谈阔论,王弗则总是在屏风后,静静地听着。 起初,苏轼并未在意。 直到有一次,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走了,苏轼对王弗感慨:“此人真是我的知己,句句话都说到我心坎里了!” 王弗却从屏风后走出,轻轻摇头,说道:“夫君,此人不可深交。” 苏轼问:“为何?” 王弗答:“他言谈之间,从无自己的主见,只是处处迎合你的心意。你高兴时他便吹捧,你忧虑时他便附和。这种人,不过是想图你点什么罢了。” 苏轼半信半疑。 没过多久,那人果然再次登门,请求苏轼为他办事,言辞之间,再无当初的投契,只剩功利。 苏轼这才惊出一身冷汗。 从那以后,每当有客人来访,苏轼都会默许妻子在屏风后旁听。 这成了夫妻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又一次,一位新结交的朋友来访,对苏轼表现得异常热情,恨不得立刻与他约为兄弟。 苏轼性情中人,当下便被对方的豪情所感,引为至交。 客人走后,王弗却一脸凝重地对他说:“此人结交于你,其情太速,日后离你而去,也必定很快。” 苏轼不解。 王弗解释道:“真正的友谊,如文火慢炖,需时间沉淀。这般急于求成,热烈得反常,背后必然另有目的。一旦目的达到,或是发现你对他无用,他翻脸的速度,会比谁都快。” 苏轼将妻子的话记在心里,对那人稍作疏远,留心观察。 后来,苏轼赴京赶考,并未得中高官。那人见他仕途不顺,果然渐渐断了联系,判若两人。 苏轼后来在给亡妻写的墓志铭中,回忆起这些往事,只用了四个字来评价妻子的判断:“已而果然。” 后来,果然都应验了。 王弗就像是苏轼生命中的一面镜子,冷静地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官场的幽深。 她知道丈夫是旷世奇才,但也知道他天真、豪放,不懂得保护自己。 她常常提醒苏轼:“你父亲当年告诫你的话,忘了吗?在外做官,凡事要谨慎。” 可惜,天不假年。 治平二年,年仅27岁的王弗病逝于京师。 苏轼的世界,瞬间崩塌了一角。他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人生中最敏锐的“警钟”。 十四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险些丧命。他在狱中悲愤交加,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不知在那个凄冷的雨夜,他是否会想起,多年前那个总是站在屏风后的安静女子。 如果她还在,或许会提前洞察到危险的来临,会拉住他那支饱蘸浓墨、快意恩仇的笔,轻声说一句:“夫君,此人不可信,此话不可说。”
为什么阿斗的风评渐渐变好了呢?
【3评论】
用户12xxx06
十几岁小姑娘那么成熟老道,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