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白帝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整个蜀汉朝廷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四十几岁的诸葛亮接过先帝的遗诏,眼前这个烂摊子可比当年草庐里指点江山时艰难百倍——北边曹魏虎视眈眈,东边孙吴反复无常,南中蛮夷蠢蠢欲动,朝堂上还蹲着个二十出头的愣头青皇帝。 那时候的诸葛亮,怕是连睡觉都不得安生。前脚刚安抚完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的老臣们,后脚就收到南中叛乱的急报。换作旁人,估计早被这堆乱麻缠得晕头转向,可诸葛亮愣是咬着牙,把一团乱局慢慢理顺。 他心里明镜似的,要稳住蜀汉,得先和东边的孙吴重修旧好。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邓芝,带着诚意跑到东吴。那场面,简直像极了上门赔罪的“小媳妇”,好话歹话说尽,才让孙权松了口,重新和蜀汉结盟。解决了东边的隐患,诸葛亮转身就把目光投向了南中。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别人都说南中地势险要、蛮人凶悍,可他偏不信邪。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哪里只是抓了放、放了抓的游戏?每一次擒获,都是诸葛亮在琢磨怎么收服人心。他带着军队翻山越岭,在瘴气弥漫的山林里穿行,士兵们水土不服,生病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可诸葛亮愣是没打退堂鼓,用攻心为上的法子,让孟获心服口服,大喊“南人不复反矣”。这一仗,不仅平定了叛乱,还从南中得了不少资源,充实了蜀汉的家底。 解决完内忧外患,诸葛亮又开始琢磨北伐的事儿。他知道,以蜀汉的实力,偏安一隅只有死路一条,只有主动出击,才有一线生机。五次北伐,每一次都是诸葛亮殚精竭虑的成果。他发明木牛流马解决粮草运输难题,在战场上摆下八卦阵让敌军闻风丧胆。可现实总是残酷的,街亭失守、粮草不济、后主猜忌……各种难题像拦路虎一样横在眼前。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抵不过天命。五丈原上,他望着满天星斗,带着未竟的心愿闭上了眼睛。 有人说诸葛亮太固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仔细想想,他又何尝不知蜀汉的艰难?但先帝托孤的分量,兴复汉室的理想,就像两座大山压在他肩头。他是丞相,更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拼尽全力。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才是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可话说回来,蜀汉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诸葛亮的努力,到底是逆天改命,还是螳臂当车?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刘备在白帝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整个蜀汉朝廷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四十几岁的诸葛亮接
历史探险家
2025-09-15 09:25:25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