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在沈阳东华门原日本宪兵队本部地下发掘出的部分遗骨里,有一对拷在一起的

小史论过去 2025-09-15 13:08:56

1997年,在沈阳东华门原日本宪兵队本部地下发掘出的部分遗骨里,有一对拷在一起的男女尸骨。正值光复八十周年之际,向先烈致敬!这些尸骨现陈列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说起赵一楠这个人,得从东北那会儿的乱局讲起。他是抗联第十军的老战士,这支队伍是汪雅臣带头的,主要在五常和舒兰一带转悠。他们的活儿就是打游击,专砸日军的铁路线,顺带传递情报。赵一楠早年看到自家村子被占,土地丢了,乡亲们四处逃,就一咬牙加入了队伍。入伍后,他学着用步枪和手榴弹,帮着修武器,分弹药。那些年,东北的冬天冷得要命,他常背着包裹,夜里绕过哨卡,送密信到联络点。这样的任务干了不下一二十次,每次都得小心翼翼,避免日军巡逻队。 张兰呢,也是东北人,早年就爱管闲事,帮着学生发传单,宣传抗日。她后来进了第十军,当赵一楠的联络搭档。两人配合默契,张兰负责整理情报文件,还用布条包高粱米当应急粮。他们的行动总在山林里,爬泥坡,过河,避开搜捕。赵一楠有时得扛伤员,张兰在前头开路,剪荆棘。队伍转移阵地时,大家踩着积雪往前赶,风刮脸生疼,但他们握紧枪,继续走。潜入村子找交通员,交换情报后赶紧撤,藏草垛里等风头过。赵一楠检查枪栓,张兰数包裹里的东西,确保文件没问题。这些事儿听着简单,实际风险大得很。 第十军的日子不好过,日军围剿频繁,他们就得分散转移。赵一楠和张兰执行任务时,常伪装成商人,情报藏柴火或粮食里,送日军部队调动和物资动向的消息。一次次行动维持了联军的联络网,帮着破坏了多少铁路。赵一楠的铜纽扣上刻着模糊的“中”字,可能是东北军旧制服的配件,提醒着他的来路。张兰的衣领里总夹着那点红布包的高粱米,干瘪半粒,够应急的。两人就这样在队伍里干着,面对围堵,坚持下来。 1943年12月,事情出岔子了。他们正送日军“山扫荡”行动的紧急情报,结果被叛徒卖了。日军宪兵包围藏身点,赵一楠吞下情报,张兰撕纸片扔火盆。宪兵扭住他们,用枪托砸肩膀,拖上卡车颠到沈阳东华门宪兵队。那地方关过两千多政治犯,抗联联络员、地下交通员、爱国学生,全是“活地狱”。审讯三天,第一天分开关地下牢,赵一楠链条固定铁床,皮鞭抽背,铁棍砸左腿,骨头碎了,铁屑嵌进去。张兰绳索吊臂,肩胛骨错位,钳子夹手指,指甲掉血迹斑斑。 第二天拷一起,手铐冰冷扣腕,进审讯室灯光昏黄。宪兵烟头烫赵一楠胳膊,起泡抽动;按张兰头扭脖子,骨头咔嚓;浇冷水冻颤;热铁条烙胸,焦烟冒。两人骨盆紧靠,互相撑着,赵一楠低声说,张兰眼神回。第三天拖后院,雪地挖浅坑,赵一楠腿站不住,靠张兰扶腰;她肩膀肿,右手护他。推坑里,手铐拉紧磨破皮,土铲盖脸,呼吸弱下去。日军就这样结束他们,没吐一个字。 这个宪兵队从1933到1945年,关押的犯人惨叫声传几条街。赵一楠和张兰的伤痕全在骨头上:他腿粉碎,她肩错位颈扭曲。他们的死代表千千万万抗联战士,东北抗战那段,联军总共几万人,牺牲大半。第十军专打铁路,断了日军补给线,情报传递让围剿失败好几次。赵一楠他们没留大名,但这些小事儿堆起来,就是抗战的脊梁。 1997年冬天,东华门工地挖地下四米,工人铲出两具遗骨,手铐锈锁腕没松。考古队赶来清理,男性左腿裂嵌铁屑,女性肩胛错位颈骨扭。女性衣领残片红布包半粒高粱米,男性裤腰铜纽扣刻“中”。现场拉围栏,小心抬走。原址是宪兵队本部,当年活埋不少人。遗骨运走后,专家比对档案、证人话,确认赵一楠张兰身份。 2022年,多方考证敲定,他们的档案在抗联记录里,伤痕对得上酷刑描述。遗骨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恒温展柜18到22度,湿度50到60,防损。手铐原样锁着,旁边放复原模型和老地图标刑讯室。2019年展区重布,添日伪刑具如滚地笼、老虎凳,铁架摆那儿,让人看清那段史。 博物馆是国家级爱国主义基地,每年9月18日撞钟鸣警,钟声响,全社会记历史,缅怀先烈。2025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暑期延长开放,入口人多。展柜前说明牌记发掘过程,东华门上头现在车水马龙,孩子跑闹,地下先烈看着今天的中国。他们的遗骨没名字,但代表所有为国牺牲的。和平不容易,教训得记牢。

0 阅读:7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