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生于1911年,钱伟长生于1912年,钱三强生于1913年,“三钱”都是中

轩叔观察 2025-09-15 17:21:42

钱学森生于1911年,钱伟长生于1912年,钱三强生于1913年,“三钱”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的关系,真是非同一般。[无辜笑] 这三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竟然都姓钱,而且真的是一家人,他们共同的祖先,是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 钱镠21岁从军,凭借军事才能从普通士兵一路升至杭州刺史,最终受封吴越王,但他真正厉害的地方不在打仗,而在治国,他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商贸往来,让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我们熟悉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早的基础就是钱镠打下的。 钱镠留下了一句影响家族千年的家训:“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第一义。”这句话简单直白,但威力巨大,从那时起,钱家就把读书教育当作头等大事,一代传一代,从不间断。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钱镠第三十二世孙,他继承了这个家风,经常告诫子女:“钱氏子女当克勤克俭。”钱家从钱学森曾祖父那代开始,就是江南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新蚕丝上市的价格都由钱家来定。 但即使家境殷实,钱氏后代却没有一个纨绔子弟,钱学森从小生活富裕,但他后来说:“我虽姓钱不爱钱。”这句话不是装清高,而是家族教育的真实体现。 钱学森3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千字文》,5岁开始学古诗,7岁能背诵整本《诗经》,父亲不仅要求他学好古典文学,还特别重视数学和自然科学,这种文理并重的教育方式,为钱学森后来成为跨学科的大师奠定了基础。 钱伟长的成长经历也很有意思,他原本文科很好,物理却只考了5分,但“九一八事变”后,他觉得“国家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毅然转学物理,家族的读书传统给了他扎实的文化基础,让他能够在物理学领域迅速追赶并超越。 钱三强从小就在书香门第中长潜濡默化,他的伯父钱玄同是著名的文字学家,父亲也是学者,家里随时都有学术讨论的氛围,这种环境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最让人佩服的是,钱氏家族的教育从来不是死读书,钱镠当年就提倡“文武并重”,既要读书明理,也要有实际本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所以钱家后代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钱学森回国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这话听起来夸张,但确实说明了人才的价值,而钱学森这样的人才,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是一个家族上千年的文化积累。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但往往只看眼前的成绩,忽略了长远的文化熏陶,钱氏家族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价值观的传承,是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品格的坚持。 一个家族能够兴旺千年,靠的不是一时的财富和地位,而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中的教育理念,钱氏家族用一千多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点:最好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让后代有能力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教育传统。 网友们感慨万千: “原来三钱是一家人!这基因也太强大了,真正的书香门第啊。” “钱王家训真的超前,‘教子读书第一义’,放到现在也一样是真理。父母们学起来!” “看了钱家的故事,我默默放下了手机,给我娃买了套练习题……家风影响太大了。” “不仅是科学家,还出了钱钟书、钱穆这些文化巨匠,这个家族对中国的贡献太大了。” 你家里有世代相传的家训或老一辈常挂在嘴边的教导吗,它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官方信源: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

0 阅读:81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