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亡的话,真能扛住近代列强?真能吗?只是天下资源养"朱"罢了! 《坤舆万国全

五代十国志 2025-09-15 23:06:40

明朝没亡的话,真能扛住近代列强?真能吗?只是天下资源养"朱"罢了! 《坤舆万国全图》,这幅明朝绘制的世界地图,连南极洲都标得模模糊糊,却比欧洲早了近百年知道“地球是圆的”。旁边有个小伙子嘀咕:“要是明朝没被清朝取代,咱们早搞工业革命了吧?” 有人翻出隆庆开关的白银流入数据,说明朝有全球化基础;有人揪着党争和宦官专权,摇头说“换汤不换药”。 一、明朝的“开放半成品”:赚了钱,却没长本事 明朝不是没试过“睁眼看世界”。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海禁越严,倭寇越凶,不如开个口子。”朝廷琢磨半天,准了——月港成了民间贸易港。这波操作多猛?当时西班牙从美洲挖的白银,一半都流进中国。江南的机户(早期工厂主)雇着上百个机工(工人),织出的丝绸在欧洲能换等量白银,相当于现在的“外贸爆单”。 但明朝的开放像“带刺的玫瑰”:只赚快钱,不升级产业。江南丝织业明明有了“分工协作”的雏形(机户出钱、机工出力),朝廷怕商人太富威胁统治,不仅没减税,反而在万历年间加了“矿监税”,直接派太监去江浙收保护费。更讽刺的是,嘉靖朝因为倭寇闹得凶,又把海禁捡回来了——刚热乎的外贸,说凉就凉。 二、清朝的“主动锁死”:把“天朝上国”变成“井底之蛙” 如果说明朝是“犹豫的开放派”,清朝就是“摆烂的守成派”。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带着“黑科技”访华:蒸汽机模型、天文望远镜、甚至带螺旋桨的小战舰图纸。乾隆皇帝扫了一眼,轻飘飘回信:“天朝啥都有,不用跟你做买卖。”更绝的是,他连使团带的钟表都没正眼瞧——根本没意识到,这些是工业革命的“敲门砖”。 清朝的“骚操作”不止于此: 一口通商:只留广州十三行做外贸,相当于现在开超市只留一个门,其他全封死。外国商人想见官员?先磕头,再等三个月批文。 文字狱:从康熙到乾隆,160多次大兴文字狱。文人写“清风不识字”,能被砍头;说句“朝廷税重”,能株连九族。最后读书人都去研究“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谁还敢想“怎么造机器”? 鄙视技术:清朝把西方科技当“奇技淫巧”。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在明朝还能流传,到了清朝直接被束之高阁——没人学,没人懂,最后连底本都找不着了。 三、假设明朝延续:能避开屈辱吗?这3道坎迈不过去 总有人问:“要是明朝没亡,咱们能不被列强欺负吗?”其实看明朝没解决的3个问题就懂了: 第一,皇权还是“一言堂”。明朝有内阁,但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万历皇帝为了立太子,跟内阁闹了15年,最后还是他赢了。要是明朝延续,就算开海禁,皇权肯定压着改革——参考戊戌变法,光绪都被慈禧压垮了,明朝皇帝更独裁。 第二,商人还是“二等公民”。明朝江南商人再有钱,也得跪着跟官员打交道。比如徽商胡雪岩,帮左宗棠办洋务赚了钱,最后却被官场斗争搞破产。商人没地位,谁会支持“产业升级”? 第三,思想还是“老一套”。明朝心学讲“知行合一”,听起来挺先进,可科举还是考八股文。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在当时就是本“冷门书”——连他的学生都没几个愿意学。思想不解放,科技怎么萌芽? 四、历史的真话:输的不是朝代,是“不愿变” 其实明朝和清朝,输的都是同一个毛病: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拒绝承认落后。 明朝觉得自己是“朝贡体系”的中心,赚点海外白银就够了,不想搞工业;清朝觉得自己“万年一统”,连西方的钟表都瞧不上,直到鸦片战争被打懵了才学造船——可此时英国已经用蒸汽机造了铁甲舰,我们还在造木帆船。 但换个角度想,明朝至少给了我们“可能性”:如果愿意开放、愿意学习,传统文明也能接轨现代。就像现在“一带一路”,本质就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升级——只不过这次我们不是“输出丝绸”,而是“共享发展”。 历史没如果,但我们学会了“改变” 答案藏在历史里:拒绝改变的朝代会消亡,愿意改变的国家能重生。从改革开放到科技创新,从“闭关锁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早就学会了——不躺在“天朝上国”的旧梦里,永远向前看。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