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不该是职业,而该是一种爱好,一种分享的冲动,一种基于深厚聆听积累的、自然而然的表达欲!乐评人?专业是你党同伐异的遮羞布,流量是你唯一的春药。别再扮演审美法官,听众不需要教师爷。若你的文字不能让人想再听一遍这首歌,便是彻底失败。所有哗众取宠,都是对音乐的背叛。闭嘴,听歌吧。以上这些乐评绝症若论其集大成者与始作俑者,则不得不提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及其旗下的鉴音团,如丁某人,梁某人,王某人等,堪称将此道变为一场流量生意。 《天赐的声音》鉴音团,华语乐评毒舌化与饭圈化的罪魁祸首!若要为中国网络乐评的堕落找一个原点,那么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中的鉴音团,便是无可争议的罪恶都市。其将乐评彻底异化为一场服务于流量的表演性审判,其遗毒深远,至今仍在祸害整个华语音乐。 罪状一:开创了审判式乐评的恶劣先河,他们从根本上颠倒了乐评的角色。乐评人本应是导游,带领观众发现音乐中未被注意的美妙细节,提供新的欣赏视角。鉴音团却自诩为法官,他们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手握通过与不通过的生杀大权,其核心目的不是鉴赏,而是寻找可以攻击的靶子,并享受将其斩于马下的快感。 这种审判姿态,为后来所有的网络杠精提供了完美的行为范本:管懂不懂,气势要足,语气要毒,立场要极端。 罪状二:将人身攻击伪装成专业见解,王纯迅、梁源们的经典话术,是将对歌手个人的贬低,包裹在一堆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里。而是会揪住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抛出你这就是审美差、你不懂音乐、编曲不行、咬字听不清楚,没有感动到我,不是我的审美范围…等,这种毫无信息量的终极暴论。这种评论的唯一功能就是通过否定对方人格,来强行建立自己的权威地位。这不是乐评,这是PUA。 罪状三:与流量共谋,完成黑红也是红的合谋节目组与鉴音团心照不宣,共同导演了一场场冲突大戏。节目组需要冲突!话题!热搜!没有矛盾制造矛盾也要上。鉴音团扮演那个扔出炸弹、点燃战火的恶人。最终成果粉丝愤怒控评,路人围观吃瓜,话题冲上热搜,各方皆大欢喜。唯独音乐本身,成了这场闹剧中最无关紧要的背景板。他们精准地算计着流量的密码 《天赐的声音》及其鉴音团,成功地在中国乐评界植入了一种病毒:即乐评的价值在于毒舌的程度,在于制造冲突的能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专业,是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力,而非术语的堆砌和情绪的咆哮。真正的乐评,是分享感动的真诚欲望,而非党同伐异的身份站队。真正的权威,建立在让人更爱音乐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踩踏歌手、激怒粉丝的废墟上。 我们是时候彻底摒弃这种“鉴音团”式的审丑狂欢了。当再看到所谓乐评人居高临下的审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动作是,摘下耳机,关掉视频,重新播放那首《李白》。让你的耳朵和心灵直接与音乐对话,那远比任何装腔作势的乐评都更真实、更宝贵。
乐评不该是职业,而该是一种爱好,一种分享的冲动,一种基于深厚聆听积累的、自然而然
听白评娱
2025-09-15 23:21:47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