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抓住了最后的机遇开疆拓土,如果当时没有把新疆、西藏和青海拿下,后来再想拿几乎不可能了。 明朝在西南的开拓,有时候可比清朝在新疆、蒙古拼命打仗来得精细和实在。 你听过有人说“广西云南这地儿旧得不值钱”,殊不知明朝那时候,从出海口一马平川就能摸到印度洋,说不定朋友圈里都有暹罗国王的点赞呢!当年丝绸之路衰落了,西域那块地盘更多是“赚吆喝”的买卖,反倒是东南亚才是正经的金子地带。如果不是后来有人拿着尺子一个劲儿地量“疆域面积”,没准大家还在说云南的田比新疆的荒漠更有搞头。 身为“隔壁”的清朝皇帝,控制蒙古靠的难道真是刀枪棍棒吗?其实还是要谈钱。满清早些年在乌兰布通跟准噶尔人大战,结果也就是打了个“半斤八两”。真要谈控制蒙古,满清靠的是什么?给蒙古贵族发高俸禄,搞满蒙联姻,许诺给足面子,保证你有谈判的底气。 明朝那会儿,主席台上坐的也是俺答汗那拨人,明军打到大板升都城能烧个干净,但后头还是得靠“降价”谈判,最后你情我愿,明朝封他做顺义王,附属国摇身一变成了“朋友地界”,换上明朝的条约也是顺水推舟的事儿。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招数可不是清朝独创的,明朝也用过,只不过明朝在西北经营时,武力衰退了一阵,打得土里带水,蒙古骑兵也不是吃素的。你要说清朝真把右蒙古收编进自己朋友圈,也不冤枉,毕竟后头青海收复、湟中三捷,那都是明军干的活儿。清朝后来能在草原上“聚沙成塔”,靠的不是突然天降的满族神力,而是人口、税赋、物资翻了几番,这才灌满了蒙古的大馒头。 等到清朝后期碰上缅甸、越南这些东南亚的硬茬子,再怎么喝早茶也打不出太漂亮的仗。技术这东西不分家,有时候明朝的火炮还能比清朝的新鲜,结果清军到了甲午年,仗打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这实际上不是满清“不努力”,而是风向变了,谁没赶上天高气爽,只能算倒霉。 满清封锁了人口流动,打赢了准噶尔,北边的地盘是硬抢来的;但要是继续让人口往草原上洒过去,成百上千的农民手里提着燧发枪,结果只会把边疆变得更“厚实”。 其实,明朝的“地盘事儿”比清朝很多时候更有风采。麓川王朝统治着云南北部和缅甸大片地界,明朝打败麓川后,一度把中南半岛都纳入自己的话事圈,宣慰司、土司、各路王公都归明朝管,上税的方式都跟朝贡不一样,那可是名正言顺的“打工地”。这整套体系,清朝根本连想都不怎么想,缅甸当年递过橄榄枝,清朝还“摇头说不要”,让人看得心寒齿冷。等到晚清,赶上西双版纳被法国人一口吞掉,清朝还阻止当地傣族抵抗,苦到让人哭天喊地,最后只剩下11版纳,勐乌和乌德成了老挝的国土。 许多时候,历史一转,功与过难分,也无法“马后炮”。明朝削平西南士族、移民云南,搞得汉族在那地界能占一半人口,西南诸侯基本扫平,西南成了自主的实控地。 清代等继任者见到一堆土司,只剩下某几个还算难啃。明朝的“开疆大业”,其实是慢磨细作,把那些边缘地带一点点变成实控。改土归流真正完成,那都是清朝覆灭以后,晚清到民国才算搞定。 东三省、外东北,当年永乐年间,明朝官员能修寺立碑,和女真土人说好了规矩,不敢冒犯明朝的石碑。明朝的驿站和船厂,扎进了东北腹地,和女真人打交道,不分家不分户。西藏那边,明朝靠茶叶“以茶驭番”,打理交通驿站,册封宗教头目,把喇嘛请到北京讲经,有时候真是舍得下本钱,但是这些“惠惠”,可不是撒钱图心安,更是一层层渗透影响,稳住高原的权力架构。 西藏的特殊性,历朝历代都一样,不容易驻军,全靠赏赐和贸易来维系。明朝能让土司兵驻守昌都,那是一点也不含糊;万历年间收回青海,调藏兵来打蒙古,实际就是谁出钱谁说话。后头和硕特被清朝收编,也是先签和平条约再打的。但要说就清朝一朝“驱准保藏”,才是真正的功德圆满,未免太看低了元明两朝留下的“老基础”。 讲到这儿,其实说汉族王朝缺开拓精神,这绝对是推脱。中华历代,一口一口啃地皮,从羁縻到实控,磨了多少边边角角,才有了今天的格局。汉、唐、明哪朝不比清朝功绩大?不说这些王朝都是完人,他们也失误过几步。但翻开所有旧账,其实清朝只是又吃了一口馒头,而馒头的面,是前人揉好的。 那现在,边疆这张家底到底是谁家“做大”的?这些年争来争去,有几个真的站在西南边角、东北山口上,看看祖辈们都踩过什么路? 有些东西,就是留白。谁家的馒头,不是后人添的?清王朝到底对中国的版图有多大功劳?这话一提出来,总有点“饭桌激辩”的味道,你要是说没有清朝,中国就丢了新疆、西藏、东北,这话听着像是“领土有功论”的铁杆粉丝;可要是翻过来,把满清的开疆伟业讲得“只此一家,非我族类不行”,这不又像在看低汉人王朝?偏激两头都不少。
清朝抓住了最后的机遇开疆拓土,如果当时没有把新疆、西藏和青海拿下,后来再想拿几乎
历史脑洞
2025-09-16 00:26: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