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得从1937年12月初说起。那时候,日军兵分三路,像三把尖刀直插南京。总指挥

历史脑洞 2025-09-16 00:41:55

故事得从1937年12月初说起。那时候,日军兵分三路,像三把尖刀直插南京。总指挥是60多岁的松井石根,一个在中国战场混了多年的老将。可就在兵临城下的节骨眼上,这老头子犯了老毛病——肺病,咳得直不起腰,连马都上不了。前线不可一日无帅,日本大本营急了,火速派了个人来接替他,这人就是时任上海派遣军司令的朝香宫鸠彦。 说起朝香宫鸠彦,你可能觉得陌生,但在当时,这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是那种靠军功爬上来的底层军官,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室成员,明治天皇的女婿,昭和天皇裕仁的亲叔叔。这种身份,让他天生就带着一股旁人没有的傲慢和特权。 他早年在欧洲留过学,见识过西方的花花世界。1923年在巴黎,他还出了场严重的车祸,差点没命,腿也落下了终身残疾。有人说,那次车祸改变了他的性格,让他变得更加乖戾和极端。回国后,他深受当时日本国内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影响,尤其同情那些搞“下克上”的激进派青年军官。1936年“二二六兵变”,一群少壮派军官刺杀内阁大臣,震惊朝野,朝香宫鸠彦甚至还出面为他们求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骨子里就流淌着暴虐和蔑视规则的血液。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937年12月2日,带着一股阴冷的杀气,抵达了南京前线。他接手的,是一支已经杀红了眼的军队,和一座即将陷落的孤城。 当时南京城内,守军的抵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唐生智下令撤退,城里乱成一锅粥,几十万市民和数万放下武器的士兵拥挤在城里,成了待宰的羔羊。面对如此多的战俘,如何处置成了一个摆在日军面前的问题。 而朝香宫鸠彦给出的答案,简单、直接,且毫无人性。 根据战后多方,包括日军老兵的证词和史料揭秘,朝香宫鸠彦抵达前线后不久,就下达了一份盖有“机密,阅后即焚”字样的密令。这份命令的内容极其简短,却字字带血——“杀掉全部俘虜!” 这道命令,就像打开了地狱的大门。它以一个皇族亲王的名义,给了前线所有日本士兵一张不受限制的屠杀许可证。此前,松井石根虽然也纵容部队烧杀,但他至少还在口头上约束一下,担心国际舆论。可朝香宫鸠彦,这位新来的总指挥,直接撕掉了这层伪装。 从12月13日南京城破开始,一场持续六周的反人类暴行正式上演。谷寿夫的第六师团从中华门杀入,中岛今朝吾的第十六师团在下关和幕府山制造了最大规模的屠杀。日军以处理俘虏为名,将成千上万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押至长江边,用机枪扫射,用刺刀捅杀,然后浇上煤油焚烧,尸骨抛入滚滚江中。 更可怕的是,朝香宫鸠彦还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命令,纵容士兵的兽行。他以解决部队住宿为由,允许士兵随意闯入民宅,这直接导致了全城范围内大规模的强奸、抢劫和纵火。无数妇女被凌辱后残杀,无数家庭被洗劫一空,无数房屋被付之一炬。 整个南京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而朝香宫鸠彦,这位“戴着白手套的屠夫”,始终冷漠地注视着这一切。 然而,历史最讽刺的一幕在战后上演了。 日本投降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追究战犯的责任。松井石根,那个因病提前离开指挥岗位的总司令,被认定为南京大屠杀的最高负责人,最终被判处绞刑。谷寿夫,那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师团长,被引渡到中国,在南京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最终在雨花台被枪决,数万南京市民围观,拍手称快。 可是,那个真正下达屠杀令的元凶——朝香宫鸠彦,却毫发无损。 为什么?因为一笔肮脏的政治交易。战后,为了顺利占领和统治日本,美国统帅麦克阿瑟决定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度,并给予所有皇室成员司法豁免权。也就是说,不管他们犯下多大的罪行,都不能被起诉。 朝香宫鸠彦就凭借着自己“天皇叔父”的身份,堂而皇之地逃脱了审判。他脱下军装,放弃皇室头衔,改名“朝香鸠彦”,成了一个普通市民。他玩起了高尔夫,享受着悠闲的晚年生活,仿佛南京城里的三十万冤魂与他毫无关系。 他一直活到了1981年,以94岁高龄寿终正寝。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竟然得以安享天年。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