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元二十九年,已近四十岁的太监李辅国,一事无成,他很想去侍奉太子李亨。
开元二十九年的一个午后,四十岁的李辅国独自站在皇宫的一角,望着远处高大的宫墙,心中五味杂陈。 "十几年了,我在宫中已经十几年了,可依然一事无成。"李辅国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他的容貌奇丑无比,这在美貌被视为资本的宫中更是一大劣势。从博陵郡(今北京市平谷区)入宫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自己必须靠其他方式获取提升的机会。 不远处,高力士正带着一群侍从经过。高力士作为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每走一步都带着不容忽视的气场。李辅国暗自打量着高力士的一举一动,心中暗想:"他不过也是一个宦官,为何能得玄宗如此信任?" 回忆起早年净身入宫的痛苦,李辅国的眼神变得坚定。当初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太监,专门负责记录宫中马匹的产地来源,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位。每天面对的不是人,而是一匹匹冷冰冰的马和繁琐的账簿。 李辅国开始主动接近高力士,用谄媚的方式博取他的欢心。他对高力士表现出极度的尊敬,了解他的喜好,在细节处关照他。这种精心策划的讨好让高力士对他的印象逐渐改变。 "静忠,你在马政上的细心我看在眼里。太子东宫正缺人手,你去伺候太子李亨如何?"某日,高力士的一句话改变了李辅国的命运轨迹。 进入东宫的第一天,李辅国就暗自下定决心要抓住这次机会。太子李亨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跟随太子就是为自己未来铺路。他开始仔细观察太子的一举一动,太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脾气如何,性格怎样,他都一一记在心里。 "得太子者得天下",李辅国深谙此道。从端茶倒水的小事做起,他总是默默无闻却又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太子需要的地方。当其他侍从还在犹豫时,他已经迅速行动;当太子心情不佳时,他总能找到恰当的方式让太子舒心。 太子李亨渐渐注意到了这个丑陋却心思细腻的宦官。"静忠,你近来在我身边伺候得很周到。"一句简单的认可对李辅国来说胜过千金。 然而,东宫中的竞争远比想象中残酷。十余年间,李辅国小心翼翼地在与其他太监的明争暗斗中求生存,一步一步获取太子的信任。他隐忍不发,韬光养晦,在无数次的博弈中逐渐成为太子的心腹。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率兵突然叛乱,如同晴天霹雳震惊长安。唐玄宗的脸色在得知这一消息时瞬间变得惨白,当年那个英明神武的天子此刻显得老态龙钟,不知所措。李辅国站在太子李亨身后,默默观察着局势的变化。 "陛下,贼军势大,应速撤往蜀中避难。"大臣们纷纷建议道。而玄宗却留下太子李亨在长安面对危局。 这是李辅国等待多年的机会。当唐玄宗与杨贵妃仓皇逃往四川时,他看到了权力真空中自己崛起的可能。回想起当年在宫中只能记录马匹的日子,那些被人轻视的目光和冷漠的态度,一直如刺般扎在李辅国心头。四十岁前的失意与屈辱在这一刻转化为无尽的野心。 "殿下,如今国难当头,太上皇已去蜀中,您当立即即位,以安民心,稳定局势。"李辅国低声对李亨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李亨迟疑不决,毕竟父亲尚在,自己贸然登基是为不孝。然而李辅国的一番话击中要害:"殿下若不即位,朝中必生变乱,贼军更会乘虚而入。此乃国家存亡之际,非个人孝道可比。" 在李辅国的极力劝说下,李亨最终决定登基,是为唐肃宗。新君对这位助自己登基的宦官感激不已,破格提拔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相当于政府军总参谋长的职位。这一位置让李辅国从一个不起眼的太监摇身一变,成为朝中掌握实权的重臣。 权力的滋味让李辅国越发贪婪。他开始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昔日曾轻视他的大臣们如今见到他都要低头哈腰。中书舍人李揆见到李辅国时,竟行父子大礼,口中称"爹"。这种反差让李辅国尝到了权力的甜头。 然而,权力越大,野心也越膨胀。李辅国对唐玄宗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当年那个需要巴结高力士的小太监,如今竟能决定太上皇的命运。他向肃宗报告说:"太上皇与高力士频繁接见大臣,恐对陛下不利。"尽管肃宗心中不忍,但在李辅国的操控下,他还是默许了李辅国用假诏书将唐玄宗迁入大内,实际上是软禁起来。 接着,李辅国又将曾经的恩人高力士流放。太上皇被这一系列打击伤透了心,郁郁而终。 朝中但凡与李辅国作对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宰相萧华因反对他做宰相,被他设计逐出京城;宗室李岘因举报他的不法行为,也被贬出京城;肃宗的次子建宁王李炎因深得皇帝欢心而被视为威胁,在李辅国的中伤下被赐死。 最令人震惊的是张皇后事件。当肃宗病重时,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继位,而张皇后则支持越王李系。得知张皇后密谋杀害太子后,李辅国带人直接闯入皇宫。张皇后惊恐万分,逃到唐肃宗的寝殿寻求保护。但李辅国竟不顾皇权尊严,当着肃宗的面将张皇后拖出去处死。这一暴行竟然直接吓死了唐肃宗,成为史上第一个被太监吓死的皇帝。
用户10xxx99
李林甫、李辅国都是唐朝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