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保卫部门清查北京的敌伪档案,发现了1名叫做王德的蓟县籍特务。当即,就有人向总参举报:“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名叫王德,也是蓟县人,应该逮捕起来。”副总长李天佑上将听后,表态:“不能轻易关人!” 王德出生在1912年,直隶蓟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农村日子苦,村民靠天吃饭,他从小就见惯了这些。二十多岁,他投身革命,1937年加入抗日武装,还入了党。抗日战争打响,他先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当参谋长,负责指挥部队作战。后来升到山东军区第五军分区参谋长和副司令员,在华东地区带队反攻日军。解放战争时,他当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参谋长,参与大仗规划,还出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副军长,帮着渡江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在华东军区军政大学第六总队当副总队长,训练新兵。五十年代初,调到南京军区工程兵部主任,后来升副参谋长,得了大校军衔。 五十年代中期,王德对军区一些政策有看法,直接提意见,结果上级觉得不合适,让他转业到地方。1959年,他去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当副主任,先回蓟县老家待了几天,然后到山东上岗,管经济规划的事。他干活还是那股军人劲头,把任务处理得有条理。1962年,老战友帮忙,他重回军队,到军事科学院战理部当副部长。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次年调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负责战略研究。 1968年,北京保卫部门查敌伪档案,挖出一份文件,说有个叫王德的蓟县人是特务。有人一看名字和籍贯一样,就想到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王德,赶紧去总参汇报,说该抓起来。总参内部议论开了,有人觉得风险大,得尽快处理。李天佑作为副总长,听了情况,觉得不能草率。他知道王德是老战友,华东战场上一起打过仗,就指示别急,先查清楚。这事闹了几个月,调查组调出王德旧记录,发现他当年在山东军区当团参谋长,带队反攻,从没去过华北。那个档案里的特务王德,其实抗日时期就被冀东游击队击毙了,两人就同名同籍贯,没别的联系。总参卫生部战伤登记册也证实,王德左锁骨伤是山东战场留下的。结论出来,事件就这么过去了,王德继续干他的工作。 王德在等待调查时,没停下手头事,继续审阅战略文件。事后,他做事更谨慎了。1975年,他调到兰州军区当参谋长,管部队管理。七十年代末,负责清查部队内部问题,他因为自己吃过亏,每件案子都反复核对档案,避免出错。有人嫌进度慢,去军区司令韩先楚那儿告状。韩先楚叫来王德,听他说明情况后,支持他按原则办。王德就这样把任务完成,没出差错。 1978年,王德转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管地方军务和民兵训练。1982年,他离职休养,回北京过日子。退休后,生活简单,偶尔跟老战友聚聚,交换旧照片,聊聊战场往事。他保持军人习惯,早起活动,读些军事书。1996年6月30日,王德在北京去世。 王德一辈子当军人,从农村小子到少将,经历了抗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1968年那场误会,本来可能毁了他,可靠事实澄清了真相。这故事告诉人,名字重了籍贯重了,不等于就是同一个人,得查实了再说。你对这种同名误会有啥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说说你的故事。
1968年,保卫部门清查北京的敌伪档案,发现了1名叫做王德的蓟县籍特务。当即,就
历史拾遗者
2025-09-16 14:36: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