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表示,如果中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希望到时候中国能对美国手下留情

诸葛利剑 2025-09-16 16:24:42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表示,如果中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希望到时候中国能对美国手下留情。 克林顿作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早年在推动全球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总统时,就大力支持中国融入国际贸易体系。那时候,美国经济如日中天,GDP占全球份额大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经济规模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克林顿相信,通过贸易开放,能让中国逐步走向市场化,并为美国企业打开巨大市场。他在2000年国会演讲中,积极游说议员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认为这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全球稳定。结果,中国于2001年正式入世,从此出口暴增,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美国公司也从中获利,比如苹果供应链大量转移到中国,降低了成本。克林顿的这个决策,当时被视为战略远见,帮助美国维持了经济领先地位好几年。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数据上看,中国GDP从2000年的1.2万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8万亿美元左右,已经接近美国的25万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30年,中国可能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这不是空谈,中国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巨大,高铁里程超过4万公里,5G基站全球最多,电动车出口量领先世界。相比之下,美国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很多桥梁公路建于上世纪中叶,维修资金短缺。克林顿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回顾这些年,承认自己当初的预期部分落空。他原本以为全球化会让各国更紧密合作,但现实中,美国中西部锈带地区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增多,导致社会不满情绪上升。 克林顿的这番表态,出现在2024年冬天的一次长谈中,由华盛顿邮报记者记录下来,后来收录在新书里。他直言,当年就预料到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他的目标是确保这个过程对美国不造成太大伤害,对中国也无风险。他当时更乐观,认为中国会逐步开放包容。但现在看来,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超出想象,美国领导层没及时帮助那些被甩在后面的民众,比如制造业工人转向服务业的转型支持不足。这导致了国内政治分裂,民粹主义抬头。克林顿没回避这些,指出华盛顿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应对太慢,早于特朗普上台前就存在。 说起美国对中国的政策转变,得从克林顿时代说起。他1993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开启了美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大门。之后,又推动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直接铺路中国入世。克林顿政府认为,经济交往能推动中国内部变革,让它更符合国际规则。事实证明,中国确实遵守了不少WTO承诺,关税大幅降低,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但美国这边,贸易逆差扩大到每年5000亿美元以上,很多产业外流。克林顿卸任后,继续通过基金会关注全球事务,但他最近的反思显示,对当初的乐观有所调整。他强调,美国需要清醒认识全球化的利弊,而不是一味指责别人。 中国崛起的速度,让不少美国人感到压力。过去十年,中国在科技领域追赶迅猛,华为、中兴等公司在5G专利上领先,美国不得不通过出口管制回应。克林顿在访谈中提到,当年推动贸易时,没想到技术转移会这么快。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生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钢铁、太阳能板和手机。这让美国反思自身竞争力,拜登政府推出芯片法案,投资500亿美元振兴半导体产业。但克林顿指出,问题根源在美国内部,教育体系需要改革,基础设施投资要跟上,否则光靠封锁别人解决不了根本。 再看美国面临的内部挑战,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联邦债务已超35万亿美元,占GDP比例超过120%。克林顿时代,美国曾实现预算盈余,但后来战争支出和减税政策让赤字滚雪球。相比,中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超过3万亿美元,给了它更多回旋空间。克林顿的基金会工作,让他看到全球健康和气候领域的合作机会,他认为中美在这些方面还能联手,而不是零和博弈。但他也承认,如果中国主导全球经济,美国需要适应新角色,这话听起来有点无奈,却很现实。 从历史看,美国霸权地位不是一成不变。二战后,它靠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领导,但现在多极化趋势明显。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了100多个国家,投资港口铁路,扩大影响力。美国盟友体系也出现松动,一些欧洲国家更注重与中国贸易,而不是完全跟风制裁。克林顿在1997年访华时,就强调合作重要性,那次联合声明承诺加强军控和环保合作。现在,他重申类似观点,希望中国崛起后,对美国宽容些,避免对抗升级。这反映出美国精英对权力转移的焦虑,但也呼吁理性应对。

0 阅读:0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