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在覆灭前,张灵甫让高级将领全部自杀,副参谋长李运良装作要自杀,跑到指挥所洞口,用手枪往腮帮子上擦着皮打了一枪,弄得满脸都是血,倒在洞口外面装死。当解放军战士冲到洞口时,李运良觉得安全了,马上大声喊叫,让解放军给他找医生治伤。 在孟良崮战役的最后时刻,一位国民党军官面临生死抉择:服从长官的自杀命令,还是寻找一线生机?1947年5月16日,枪声回荡山间,张灵甫要求高级将领全部自尽,副参谋长李运良却选择另一种方式应对绝境。他的举动究竟如何改变命运?这个故事揭示了战争中的复杂人性。 李运良出生于河北,早年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接受训练,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担任参谋多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他随74军从前线移防南京。当时74军由王耀武指挥,这支部队得到重视,成为国民党军队中一支装备精良的单位,士兵供给相对充足,军纪较为严格。李运良在王耀武领导下逐步获得晋升。 王耀武调离后,蒋介石任命张灵甫接任军长。张灵甫的管理风格与前任不同,他排斥王耀武的旧属,转而提拔自己亲近之人,导致74军内部出现派系分歧。李运良虽对王耀武仍有联系,但选择继续留在部队。同期,国民党当局实施大规模军队缩编,许多老兵仅领取少量退役金,由于通货膨胀,这些资金迅速贬值,他们流落街头维持生计。 这类措施极大损害了军中士气,留守官兵的薪资也难以应对物价上涨,生活条件逐步恶化。李运良见证这些变化,却无法干预。1946年,74军改组为整编74师,张灵甫担任师长,李运良升任副参谋长。这支师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美式武器,兵力超过三万。 1947年春,国民党集中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企图摧毁根据地。华东野战军在莱芜战役中消灭国民党部队后,国民党调整部署,成立徐州指挥部,由顾祝同统领,集结24个整编师共45万人。5月,国民党发动鲁中攻势,三路大军推进,74师属于中路,推进到蒙阴东南。5月11日,74师渡过汶河,占领崇山和艾山。5月12日,抵达孟良崮北侧大沙埠,与解放军交火,攻占古堂山,搜索附近村落发现埋藏物资。5月13日,继续向坦埠推进,遭遇阻击。 5月14日,察觉包围迹象,张灵甫下令撤向孟良崮固守。李运良建议抛弃重装备,上山待援,张灵甫同意,但参谋长魏振钺反对,主张突围。部队登上孟良崮,战斗激烈,74师陷入孤立。战役进程中,74师于5月14日撤到孟良崮,部队抛弃重炮和车辆,士兵携带轻武器爬上陡峭山坡。到达山顶后,挖掘战壕,用石头堆砌掩体。解放军从四周包围,炮弹落在山顶,士兵趴地躲避。5月15日,战斗升级,解放军发起多次冲锋,74师用机枪扫射,击退几波攻击,但弹药消耗迅速。水源短缺,士兵舔舐岩壁露水解渴。夜间,解放军继续骚扰,投掷手榴弹。 张灵甫在指挥所协调防御,下令各旅坚守阵地。通信设备损坏,电台发出断续信号,请求援军。援军被阻,74师孤立无援。5月16日上午,解放军加强攻势,从东侧突破,战士爬坡而上,投弹压制火力点。74师士兵反击,子弹横飞,伤亡增加。下午,山顶阵地失守,军官退入指挥洞。张灵甫撕毁文件,避免泄露。军官争论突围,张灵甫拒绝,坚持命令自尽。 一名军官先执行,枪声震动洞壁。另一人跟上,枪管插入口中,开火后头部后仰。血腥味弥漫,军官面面相觑。李运良握枪站起,假装走向洞口执行,步伐踉跄。他举枪瞄准腮帮,子弹擦伤皮肤,膝盖弯曲,倒地时手臂护住头部,鲜血模糊视线。解放军战士冲到洞前,检查尸体,一人踢开洞口石头,另一人持枪警戒。 李运良听到对话声,判断安全,猛地坐起,大声喊叫求医。战士们围拢,一人撕开布条裹伤,另一人报告上级。抬担架的战士赶到,将他放置其上,沿山道运下。途中经过战场,尸体散布,烟雾未散。山顶枪声渐止,74师覆灭。李运良在战役前期提出固守建议,张灵甫采纳,导致部队上山。但张灵甫推卸责任,开枪射击李运良,子弹偏离。 冲突后,李运良对长官失望。5月16日,自杀命令下达时,他选择伪装。装死后,等待时机,成功求援。孟良崮战役是华东野战军的一次重要胜利,国民党整编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被击毙。该战役体现了解放军机动灵活的战术,国民党部队则因指挥失误和内部矛盾陷入被动。战役中,国民党援军未能及时赶到,74师弹药和补给耗尽,导致士气崩溃。 李运良被俘后,先自称上校,但身份很快暴露。在战俘营,他参加学习会议,检讨国民党军队问题,如物价不稳影响士兵生活。他讲述张灵甫排挤旧部细节。陈毅下令宽待俘虏,给他们机会。离开营地,李运良运用过去经验,加入当地生产工作,帮助组织劳动,提高产量。他下乡与农民一同耕作,操作农具,推动农业改进。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