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能深入胆腑,破除痰瘀,研成粉可通胆消结石,方法虽简,但疗效显著! 今天咱们来聊一味我在临床调理胆结石时常用的药材——鸡内金。这味药名字形象,药效更是独特,核心作用就在于一个“通”字:能通胆腑、畅气机,还能化积滞、消痰瘀,尤其适合胆腑被痰瘀阻塞、胆汁排泄不畅而引发胆结石的朋友。在中医理论中,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主疏泄,若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而成痰,痰浊阻滞胆腑;或者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胆腑,胆汁淤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胆结石。胆腑不通,胆汁排泄受阻,就会出现右上腹疼痛、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鸡内金性平,味甘,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其消食化积的作用很强,能磨碎胃中食物,促进消化。同时,它走窜之力也不容小觑,能够深入胆腑,把堵在胆腑里的痰瘀、结石等积滞化开,让胆汁能够顺畅地排泄,恢复胆腑的正常功能。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中原含有稀盐酸,故其味酸而性微温,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用鸡内金来调理胆结石,正是利用了它消积化瘀、通利胆腑的特性。 那鸡内金该怎么用呢? 外敷法 取适量鸡内金,将其放在锅中用小火慢慢炒至焦黄色,然后研成细粉。用适量的米醋将鸡内金粉调成糊状(米醋不仅能助药力渗透,增强通胆的效果,还具有一定的软坚散结作用),涂在纱布上,外敷于胆俞穴(位于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睡前敷贴,早上起床后取下,每周使用3 - 4次即可。这种方法可以让药力直接作用于胆腑所在的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促进胆腑的气血运行,化解痰瘀,消散结石,而且不用经过脾胃的吸收,适合脾胃功能较弱、担心内服药物伤胃的人。 内服代茶饮 取鸡内金、金钱草(金钱草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功效,与鸡内金搭配,能增强通胆消石的作用),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代茶温饮,每天1剂。适合右上腹隐隐作痛、口苦、小便黄赤,同时伴有轻微消化不良的胆结石患者。此茶既能通利胆腑、消散结石,又能顾护脾胃,避免通利之品过于峻猛而损伤正气。 去年我接诊过一位42岁的张先生,他是一名公司职员,平时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经常吃外卖,还喜欢喝啤酒、吃烧烤。近半年来,他时常感到右上腹疼痛,尤其是在吃了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同时还伴有口苦、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胆结石,结石直径约0.8厘米。看他舌象:舌质暗红,有瘀斑,苔黄腻,辨证为胆腑痰瘀互结。 我让他用鸡内金粉米醋调敷胆俞穴,配合鸡内金、金钱草煮水喝。1个月后复诊,张先生说右上腹疼痛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口苦、恶心的症状也有所改善;继续坚持治疗2个月后,再次去医院复查,结果显示胆结石缩小到了0.4厘米,而且身体的其他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但要注意:鸡内金虽然性平,但消食化积的作用较强,脾胃虚弱、大便溏稀的人使用的时候,外敷可适当减少鸡内金的用量,内服可配3克炒白术(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孕妇禁用(虽主要针对胆结石患者,但仍需明确禁忌);外用若出现皮肤发红、瘙痒、起疹子等情况,是过敏了,要立即停用;内服不可单味久服(最多连服3周),需根据体质配伍其他药物,避免通利太过损伤气血。 温馨提醒: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不作为用药指导。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张锡纯强调,这味药既能清热,又能利湿,加上甘草能和中补气!在中药材里,滑石看上去
【3评论】【1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