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日媒接连发声,都与中国制造有关,风向确实不一样了! 先说说日媒的报道。9 月 11 日,日经新闻指出,即便中国汽车面临着高关税,7 月在欧洲的销量还是同比大幅增长,直接蹿到原来的 1.9 倍。 想当年,那都是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可如今风水轮流转,中国企业跑到欧洲市场去开疆拓土、大把赚钱了。这变化,够惊人吧! 再看澳媒,9 月 13 日澳大利亚 “汽车专家” 网站公布的一组数据,更是让人对中国制造刮目相看。中国汽车不仅超越了澳大利亚的质量标准,而且已经有 4 个中国品牌成功跻身澳大利亚汽车销量的前十行列。 要知道,以前咱们总觉得外国的汽车品牌才是质量的象征,现在咱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能在国外市场取得这样的成绩,那背后得有多大的努力和进步啊! 其实,澳媒和日媒可不是第一批为中国制造点赞的。这些年来,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名声那是越来越响亮,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就拿法媒来说,他们也注意到中国品牌正变得越来越时尚,而且还收购了不少外国品牌。 这说明啥?说明中国制造不再只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而是在不断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咱们再把目光放远一点,看看中国制造这些年整体的发展。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工业基础那叫一个薄弱啊,几乎啥都造不了,设备落后,产能也低,日用生活消费品能制造的品种少之又少,像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这些,更是想都不敢想。 但是,咱们中国人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中国制造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从数据上就能看出来,工业增加值从 1952 年的 120 亿元,一路飙升到 2023 年的 39.9 万亿元,这增长速度,堪称奇迹! 而且,咱们国家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已经连续 15 年位居全球第一了,在全球产业门类里,咱们是最齐全的,产业体系也是最完整的。在 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里,超过四成的产品产量都是全球第一。这一个个数字,就是中国制造崛起的有力见证。 在很多领域,中国制造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说航天领域,“嫦娥六号” 实现月背采样返回,这可是世界上少有的壮举;大飞机项目,C919 国产大飞机开启商业运营,标志着我国在航空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汽车行业更是厉害,产量连续 15 年保持世界第一,2023 年汽车出口量高达 522 万辆,咱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还有造船业,2024 年全球造船订单量中,中国企业承揽了全球七成的订单,这就是实力的体现。 除了这些,在一些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兴技术领域,中国制造同样表现出色。像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还有磁共振、超声影像等高端医学影像装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 “新三样” 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迅速,2023 年同比分别增长 30.3%、54.0%、22.8%。 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产品也高速生产,2023 年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同比分别增长 35.3%、28.7%、36.9%。 中国制造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不断创新,靠的是智能化转型,靠的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在创新投入方面,咱们国家也是不遗余力。2022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比 2000 年增长了 9.2 倍,规模以上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 2000 年增长了 38.5 倍,研发投入强度也大幅提高。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的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中,中国位居榜首,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 14%。这些数据都表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制造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说,部分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对外依赖度还比较高;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深;企业在创新主体地位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产业链 “链主” 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还比较少。 但是,挑战归挑战,咱中国制造的发展势头那是挡都挡不住。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咱们国家对制造业的持续重视和投入,中国制造肯定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高品质、高科技的代名词,让全世界都为中国制造点赞!
澳媒、日媒接连发声,都与中国制造有关,风向确实不一样了! 先说说日媒的报道。
天天纪闻
2025-09-17 15:42:10
0
阅读: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