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华人就会成为少数民族了。这不能怪谁,要怪新加坡的领导人的短视。事实真是如此吗? 打开新加坡统计局 2024 年的最新报告,一组数据清晰地摆在眼前:华人占比 74.3%,马来人 13.5%,印度人 9%,其他种族 3.2%。这样的比例和过去十年相比,变化幅度极小。 印度人口占比仅从 2014 年的 8.3% 缓慢提升 0.7 个百分点,华人占比虽略有下降,但始终保持在 70% 以上的绝对主导地位。所谓 “印度人 10 年内成新加坡主体、华人变少数民族” 的说法,单从数据上看就站不住脚,更谈不上 “新加坡衰落由此开始”。 了解新加坡的人都知道,这个国家的人口政策从来不是 “盲目引进某一族群”,而是基于自身国土小、本地生育率低(2023 年生育率仅 1.09,远低于人口替代水平 2.1)的现实,通过引进外籍人才弥补劳动力缺口。 这些外籍人才的筛选标准是学历、技能和岗位匹配度,而非种族 —— 无论是华人、印度人还是马来人,只要符合新加坡的发展需求,才能获得工作签证或永久居民资格。 而且新加坡政府对种族平衡有着严格的把控,比如组屋政策中明确规定不同种族的居住比例,避免单一族群过度集中,这也是多年来其种族关系稳定的重要原因。 再说说 “新加坡领导人短视” 的说法,其实稍微梳理一下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它的每一步政策都经过长期规划。 上世纪 60 年代新加坡独立时,面临着失业、住房短缺等诸多问题,正是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制造业,才一步步成为 “亚洲四小龙” 之一。 如今面对生育率低、老龄化加剧(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22%)的问题,引进外籍人才是缓解劳动力压力的必要选择。这种政策背后是对自身国情的清醒认知,而非 “短视”。 反观我们中国,作为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大国,从来不需要依赖大量引进外籍人才来支撑发展。 我们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更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每年培养数百万专业人才,同时通过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让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还有人担心外籍人口增加会影响新加坡的 “华人属性”,但实际上新加坡一直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同时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比如农历新年、开斋节、屠妖节都是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学校里既教授华语,也教授马来语、泰米尔语,不同种族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国家的人口政策都不可能完美,新加坡在引进外籍人才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本地人与外籍人才的竞争、住房资源紧张等问题,政府也在不断调整政策。 但把这些问题归咎于 “引进印度人”,甚至断言 “新加坡衰落”,显然是忽略了新加坡多年来在种族治理、经济规划上的成功经验,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怎么看待新加坡的多元种族政策和人口策略?对比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发展道路,你觉得一个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印度人口:14.51亿;中国人口:14.09亿;印度2024年粮食产量:3.
【577评论】【3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