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A股每年都有两个暴跌的时间节点,即便是没有系统性的风险,尤其是对于短线选手而言,操作难度极大,几乎是年年如此,过去 5 年这两个时间段,大盘下跌概率超 70%,短线胜率效应比平时低 60%,踩错一次就能把之前的收益全吐回去。
第一个要躲的是 12 月中下旬。
不是市场针对散户,而是背后三个原因绕不开:银行年末回笼资金,市场流动性明显收紧,股市缺了 “动力”;机构要争年度排名,不会建新仓,反而会减仓应对赎回,甚至反手做空打压对手。
去年 12 月就有机构减仓消费股,导致板块单周跌 5%;游资要年底分红发奖金,会提前抛票兑现收益,短期抛压一来,股价自然跌。
第二个要躲的是 4 月底。
核心就是年报披露收尾,业绩雷集中爆发。业绩造假、连续亏损的公司藏不住,一旦被 ST 或披露巨亏,股价往往连续跌停。
过去 3 年数据显示,4 月底 ST 板块平均跌幅比大盘高 15%,不少个股单月跌超 30%。就算是业绩没雷的票,也会被避险情绪带跌。
所以临近 12 月中旬、4 月中旬,把仓位降到 5 成以下,等月底行情稳了再加仓,至少能少亏 20%。
再讲 5 个 “到点就有机会” 的确定性行情,每个都有底层逻辑,提前布局就能跟着吃肉。
1 月是 “业绩 + 消费” 行情。
1 月是年报披露前的预期真空期,资金会提前炒业绩好的公司,去年 1 月业绩预增的家电股平均涨 12%;同时春节icon临近,食品、饮料、家电等消费板块被带动,过去 5 年 1 月消费板块上涨概率超 80%,选 “业绩预增 + 消费刚需” 的白酒、乳制品、家居,大概率有收益。
3 月是 “两会主线” 行情。
每年 3 月底会议定全年方向,资金会提前 1-2 周布局可能被支持的产业,今年两-会前具身智能概念涨 15%,开会后报告明确提及,又接着涨 10%。3月底前看会议预期,会后抓明确主线,别贪多,盯 1-2 个方向就行。
4 月底、9 月底是 “旅游行情”。
五一icon前 1 个月、十一前 1 个月,资金会提前布局旅游、酒店、航空,去年 4 月底旅游 ETF 涨 8%,9 月底又涨 10%。要提前 2-3 周布局,假期一到预期兑现,资金撤走,再买就容易套。
“冬炒煤炭夏炒电” 的逻辑要记清。3-5 月电厂囤低价煤压成本,6-8 月夏季用电高峰炒电力,6 月中旬前要卖掉电力股;9-10 月电厂囤煤备战冬季,11 月到次年 2 月寒冬煤价涨,11 月初就要布局煤炭股。
10 月是 “电商icon + 物流” 行情。双十一大促前,10 月电商预热、物流备仓,资金提前炒预期,过去 4 年 10 月物流板块平均涨 9%,电商相关的消费电子、服装板块涨 7% 左右,选快递、跨境电商、家电这类和双十一关联度高的标的就行。
最后给大家一套行情口诀: 冬炒煤来夏炒电,五一十一旅游见;逢年过节看烟酒,两会环保新能源;10 月电商物流线,1 月业绩消费链。
炒股炒的是预期,别等预期兑现再进场。到了对应月份,对照口诀找方向,点赞关注存好这份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