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沈阳,午夜前后,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自导自演爆炸,炮火随即对准了沈阳北大营。
然而,由于“不抵抗”的命令,数十万东北军部队眼睁睁看着日军推进,没有迎战。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没有开枪。
北大营的子弹
当日军的炮火突然覆盖北大营时,不少士兵仓促间仍端起了步枪。交火持续不过一小时,最终因上级下令撤退而戛然而止。
长春铁路上的意外交锋
在长春,驻守铁路线的东北军小分队未能及时接到“不抵抗”命令。日军铁道部队企图夺取控制权,守军奋力阻拦。直到伤亡过半,他们才被迫撤离。
抚顺与通化的边防哨所
在偏远的山口和关隘,小股边防部队仍在执行巡逻。他们并不知道沈阳已经沦陷,更不知道“不抵抗”。当日军越过边卡时,双方立刻爆发枪战。
江桥抗战:马占山的选择
九一八之后,大势已去,但黑龙江的马占山将军却拒绝了“不抵抗”。1931年11月,在嫩江江桥,他率军正面迎击日军装甲列车与飞机,打出了震惊全国的一战。
江桥抗战时,张学良虽然电令马占山死守勿退,但张驻锦州部队毫“无战斗准备”(《晨报》1931年12月6日),马占山可谓孤军奋战,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实际援助。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
上海救国联合会说“黑省马军,孤军抗日,效忠疆场,张学良未能拨援”(见《申报》1931年11月23日)。市民联合会致电国民政府,指责“张学良坐视日寇侵略东北,辱国丧地,放弃职守”(同上)。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亦电请政府“严惩张学良,克日出兵”(见《申报》1931年11月24日)。
江桥抗战虽然最终失利,却成为东北军中最响亮的反抗象征,也让国人看到“东北并非无人抵抗”。
平民的火种
与此同时,沈阳的铁路工人、学生、市民,自发组织起抵抗小队。他们的勇气,为后来遍地星火的“东北义勇军”埋下了种子。
正是这些星星点点的抵抗,汇聚成后来十四年的抗战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