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解放军巡逻边防“生命禁区”时,竟发现在一座岗哨里面居然还驻扎着八名骨瘦如柴的国军士兵,他们在毫无补给、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苦守岗位,保卫祖国边疆四年之久,等待着永远不会到来的边防部队,见到解放军后瞬间潸然泪下…… 这八名国军士兵隶属于国民党军队,1946年春天,他们响应命令,来到赛图拉哨所驻防。当时上级承诺,一年后便会派人前来换防。 可谁能想到,这一等,就是整整四年。第一年,换防部队毫无踪影;第二年,他们与外界联系的电台突发故障,彻底失去了和总部的联络; 第三年,所带粮食消耗殆尽,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依靠打猎和艰难种植些作物来维持生计; 到了第四年,孤独与绝望笼罩着他们,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被全世界遗忘。 赛图拉哨所,那可是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赛图拉镇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色日科尔村西北8千米处,距离皮山县城足足有424千米,海拔高达3800米。 这里地势险要,三面环水,一面是高达十余米的断壁,位置高险,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组织清军敢死队进驻这里,建立了军事哨卡,此后这里就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边防据点,承担着西部边关八百多公里的守防任务,守护着长达六百多公里的国境线。 历经岁月变迁,清朝灭亡、民国更迭,可赛图拉哨所的防务却从未松懈。 1928年,国民政府在这设立边防局,还成立边卡队,守防人数最多时达200人,并且定期巡逻到康西瓦以远,在卡拉修筑堡垒,严守边境。 在这漫长的四年里,这八名国军士兵在毫无补给、无人监管的绝境下,靠着顽强的意志坚守岗位。 他们用简陋工具开垦出一小块菜地,种上萝卜和土豆,在院子角落晾着兽皮,仓库里堆着自制的捕鱼工具,靠着这些艰难地在这片荒芜之地生存。 他们的生活,艰苦到难以想象。冬天,暴风雪肆虐,温度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他们蜷缩在破旧营房里,相互依偎取暖,却从未想过放弃岗位。 当解放军到来,告知他们外界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党政府已败退台湾时,他们先是震惊,随后陷入沉默。 但很快,他们就理解了政权交替,国家依旧是那个国家,边疆依旧需要守护。 1950年4月10日,赛图拉哨所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交接仪式,国军士兵李守仁将褪色的旗帜郑重交给解放军连长张明,这不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责任的传承。 此后,解放军开始对哨所进行大规模改造,修复围墙、安装新通讯设备、改善生活设施。 那八名国军士兵也主动帮忙,分享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和生存经验,比如哪里冬天易雪崩、哪里有可靠水源等。 在这过程中,双方从陌生、对立,逐渐建立起尊重与理解,他们一起在哨所前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为这段特殊历史的珍贵见证。 这段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质朴的一面。那八名国军士兵,即便被上级遗忘,在绝境中也未曾丢掉军人的职责与对国家的忠诚。 解放军战士们,秉持着人民军队的使命,在接收哨所后,迅速改善条件,展现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担当。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国军士兵,还是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为了守护祖国边疆而奉献的英雄。 在那荒无人烟、条件恶劣的赛图拉哨所,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热爱,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如今的赛图拉哨所,虽已成为历史遗址,但它所承载的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永远激励着后人。
1950年,解放军巡逻边防“生命禁区”时,竟发现在一座岗哨里面居然还驻扎着八名骨
历史探花
2025-09-18 09:30:18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