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李天霞病死,葬礼由他的老长官俞济时操办。俞济时去找老蒋斡旋,想让李天霞被追晋为“上将”,遭到断然拒绝。 李天霞这个人,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听过,但在抗战和国共内战时期,他是实打实的“猛人”。 他是黄埔五期生,跟着俞济时混了一路,从小排长做到兵团司令,抗战时,他打过淞沪、守过武汉,抗战结束后,又成了国军在中原的中坚力量。 最出名的一仗,是1947年围攻叶挺独立旅旧部时,打得对方几乎全军覆没,但问题也在这儿,他打仗猛,但政治上一直不太“听话”。 俞济时对李天霞是打心眼里欣赏的,一个老同学,一个死拼到底的部下,几十年情分摆在那儿,1967年,李天霞因病去世,俞济时亲自筹办丧礼,忙前忙后,跑关系、拉名单、定规格,操心得像是自家人。 就在这个过程中,俞济时动了念头,请求老蒋,追晋李天霞为“陆军上将”。 按理说,这种事不常见,但也不是没先例,抗战老将、战功卓著,死后提升个军衔,是对一生的认可,也是对家属的交代。 可蒋介石听完,连个缓冲词都没给,直接摇头,一句“不可”,就把事堵死了,俞济时当场没吭声,回到办公室后,把那份写好的“追晋呈文”撕了个粉碎。 这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李天霞虽说不是顶级将领,但打仗有功、从无叛变,怎么就这么“不得宠”? 他曾是中原野战军的主要对手,1949年在大陆战败被俘,1959年才被释放,辗转去了香港,后来才到台湾,也就是说,他是被“大陆释放”、再“投归”的将领。 在蒋介石眼里,这类人有点“污点”,不管你怎么解释“非战之罪”,只要你被俘、曾在“敌营”,那你就不是“干干净净”的自己人。 哪怕你生前忠心耿耿,哪怕你回来后规规矩矩,在老蒋眼里,还是差了口气,蒋介石的用人逻辑,其实挺像做生意选合伙人。 他更信那种“从头跟到底”的人,就像你创业时,更愿意拉那个早期陪你吃苦的兄弟,而不是中途加入、又曾被竞争对手“收编”的前员工。 李天霞的军功再大,也改变不了他“战败被俘”的历史,而在蒋氏体系里,这种“背景”是有“天花板”的,俞济时心里清楚这一点,但还是去试了。 有人说他是为了情分,也有人猜他是想通过这事,给自己昔日的将领们争一个“面子”,毕竟,那个年代,很多“被俘将领”回来后都默默无闻,生活也清苦,李天霞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在很多体制里,战败就像是“原罪”,不管你之前多英勇,一旦输了,名声基本就定型了。 可问题是,打仗不是单人游戏,李天霞当年兵力不够、后援被切、指挥系统混乱,怎么都不算是他个人的错,可这些复杂的背景,没人在乎。 这就像一场球赛输了,教练、裁判、天气都有影响,但最后骂声最多的,往往是那个没进球的前锋。 当时台湾社会对这些“战败归来”的将军,有点尴尬的态度,既不公开批评,也不高调褒奖,就像是存在于历史夹缝中的一群人。 李天霞安静地走了,葬礼也安静地结束,追晋的事再没人提起,俞济时的那份请求,成了纸屑落地的一声轻响,只被少数知情人记得。 但对后来的人来说,它留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曾经失败、但始终忠诚的人,或许,历史不该只奖赏胜利者,也该为坚持过、拼搏过的人留下一点温度。 主要参考资料:《俞济时回忆录》,台湾“国史馆”档案整理本、《从黄埔到台湾:国军将领晚年纪实》,吴相林编著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33点赞】
黄埔伙夫
胡说八道
户主 回复 09-18 17:01
作者是够扯的[哭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