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爆发接吻虫病疫情热点科普 “接吻虫病”是一种由昆虫传播的、需要特别注意的寄生虫病。
一、什么是接吻虫病?
接吻虫病,学名为恰加斯病(Chagas disease),是由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这种寄生虫引起的一种热带疾病。它主要通过名为锥蝽(Triatomine bug)的昆虫传播,由于这类昆虫喜欢叮咬人脸等皮肤较薄的部位,因此得了“接吻虫”这个俗名。
当接吻虫吸食人血时,可能会在叮咬处附近排出粪便,其粪便中若含有克氏锥虫,人们抓痒时无意中将粪便揉入叮咬伤口、或通过眼、鼻、口等黏膜,就可能造成感染。此外,该病也可能通过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输注被污染的血液、器官移植或母婴途径传播。
二、接吻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感染接吻虫病后,其症状和危害可分为两个阶段:
1. 急性期:在感染初期,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头痛、皮疹、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疲劳以及身体疼痛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感染者症状轻微甚至没有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感冒。
2. 慢性期:即使急性期症状消失,寄生虫仍可能潜伏体内数年甚至数十年。大约有20%-30%的感染者会在多年后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primarily affecting the heart and digestive system.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恰加斯心脏病,可导致心脏衰竭、中风甚至猝死。也可能引起食道或结肠扩张等消化系统问题。
三、接吻虫病疫情分布:美国与中国情况
1. 美国疫情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报告,接吻虫(锥蝽)已在全美32个州被发现。其中,8个州(包括加州、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等)已报告了人类感染恰加斯病的本土病例。CDC估计美国约有28万人感染此病。由于气候变暖,接吻虫的栖息地可能正在逐渐向北扩张。
2. 中国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发现本土感染的恰加斯病例。能携带克氏锥虫的150多种锥蝽中,也没有已知在我国分布的种类。不过,有资料显示,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存在一些锥蝽物种(在广州俗称“木虱王”),但它们是否携带并能有效传播克氏锥虫,目前并无证据。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发生接吻虫病大规模传播的风险极低,但仍需保持警惕,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防范输入性病例。
四、如何防范接吻虫病?
目前尚无针对恰加斯病的预防疫苗,因此防护措施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流行地区或计划前往流行地区时:
1. 环境防护
★防止昆虫入室:使用纱窗、纱门,封堵墙壁、门窗上的裂缝和孔洞,减少接吻虫进入室内的机会。
★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外清洁,清除房屋周围的木材堆、石块堆、垃圾等杂物,这些地方可能是接吻虫或其宿主(如负鼠、啮齿类动物)的藏身之处。
★夜间关灯:接吻虫容易被灯光吸引,夜晚可考虑关闭不必要的室外灯光。
2. 个人防护
★使用驱虫剂:在户外活动时,可使用含有DEET等有效成分的驱虫剂喷涂暴露的皮肤和衣物。
★穿着防护性衣物:在接吻虫活跃的区域,尽量穿着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注意食品卫生:食用前彻底清洗水果和蔬菜,确保食物煮熟,以降低经口感染的风险。
3. 特别提示
若发现疑似接吻虫(锥蝽),切勿直接用手触碰,可戴手套或用塑料袋捕捉后置于密封容器中。
若曾在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后出现疑似症状,或怀疑自己可能接触过接吻虫,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以便进行针对性检测。及早诊断和治疗(如使用苯并咪唑或硝呋莫司等药物)可以杀死寄生虫,有效预防慢性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五、总结
总而言之,接吻虫病(恰加斯病)是一种由锥蝽传播的寄生虫病,在美洲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近期美国报告病例增多引起关注。我国目前尚无本土病例,总体风险很低,但了解其知识和防护方法有益无害。
核心在于预防:通过环境管理、个人防护和注意食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一旦有相关暴露史并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