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3岁的陈敏学正在家里背诵日语i课文。突然,屋外闯进两个鬼子兵,其中一个操着蹩脚的汉语吼:“会说日语的小子,跟我们走!”父亲慌忙拦了一下,结果被枪托推得差点跌倒,母亲腿一软,瘫坐在地。 陈敏学看着家里土墙、柴火堆,心里明白,若是自己不答应,后果就是全家遭殃。他咬紧牙关点了头,跟着鬼子走了出去。 据点设在十里外的一座破庙里,院子四周拉着铁丝网,站岗的鬼子端着枪,眼神冷得像冰。 陈敏学被推进院子,一个瘦削的鬼子军官藤田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用日语问:“你会翻译吗?” 小小年纪的陈敏学,声音却异常镇定:“我学过日语,可以胜任。” 藤田笑了,随手指着几个被绑着的村民吩咐:“明天审问他们,你翻译。要是敢多嘴,就是死!”那一刻,他心里打了个寒战,却没露声色。 夜里,他睡不着。 隔壁牢房里传来的惨叫声,一声声像刀子一样割进耳朵。 他想起父亲常说,学日语不是为了给鬼子卖命,而是要看透他们的心思。 他明白自己必须想办法帮乡亲们。 第二天审讯时,鬼子问村民八路的据点在哪。 陈敏学按要求翻译,可当那名村民低声用方言说“孩子,别怕,我不会说”。 他故意改口,告诉藤田:“他说他什么都不知道。”鬼子暴跳如雷,却始终得不到想要的情报。 随着时间推移,他渐渐熟悉了据点的动静。 每次鬼子行动前都会在作战室里商量,而他作为翻译,能听到许多关键内容。 一天晚上,他偷听到藤田下令:“明天凌晨四点,去王家村搜粮,敢反抗的格杀勿论。” 陈敏学心里猛地一沉,那里有他的姨妈一家,还有不少百姓。 夜深人静时,他假装肚子疼溜出茅厕,趁看守打盹,一口气跑到王家村,扑进姨妈家,气喘吁吁地说: “快通知大家,鬼子天亮要来,赶紧把粮藏起来,能躲就躲!” 很快,全村人连夜转移。 天亮时鬼子扑了个空,藤田气得直跺脚,却怎么也没想到是身边的小翻译暗中报信。 从那以后,他成了村子里的“小耳朵”。 有一次,他发现鬼子要伏击游击队的运粮队。 他写好纸条,塞进送菜老乡的篮子。结果游击队反手包围了伏击点,打死十几个鬼子。 藤田怀疑有内奸,翻来覆去查了半天,却始终查不到这个看似乖巧的孩子头上。 最险的一次,是鬼子要袭击游击队的联络站。 那里有伤员和老人,一旦被发现,就是灭顶之灾。 陈敏学硬着头皮,在送文件的路上故意摔了一跤,把警告纸条丢进草丛。 游击队及时发现,连夜转移。鬼子冲进去,只看到几间空屋子。 那天夜里,他手心里全是冷汗,却强装镇定走回去。 半年多的日子,他表面上是鬼子的翻译,背地里却成了游击队的重要情报员。 终于到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 据点里收音机一遍遍播送,陈敏学听着那熟悉的日语,眼泪差点掉下来。 几天后八路军接管据点,他穿着鬼子制服走出来,立刻被人指着鼻子骂“汉奸”。有人还要揍他。 危急时刻,王家村的乡亲们站出来作证:“要不是这孩子报信,我们全村早就没了!” 游击队长紧紧握住他的手:“好样的,你是小英雄!” 这时,压在心里的委屈才一下子涌上来,泪水顺着脸往下淌。 十三岁的孩子,靠着聪明和胆量,把自己变成了一把藏在敌人心脏里的匕首。 这样的故事,在抗战中并不少见。 无数默默无闻的少年,用智慧和勇敢救下了无数同胞。 他们没有端枪冲锋,却在另一条战线上拼命支撑。 今天我们回头看,更该记住:胜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代人用血和泪、甚至稚嫩的肩膀硬生生扛出来的。
1945年,13岁的陈敏学正在家里背诵日语i课文。突然,屋外闯进两个鬼子兵,其中
历史不陌生
2025-09-19 10:29:42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