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洋站上春晚那一刻,镜头扫过,弹幕齐刷“颜值杀”;董卿开口三分钟,弹幕只剩“跪了”。 同一舞台,两种冲击,把央视主持梯队直接劈成两派:流量派与学者派。 龙洋2015进央视,五年蹿到春晚,速度堪比火箭;董卿2002起步,十三年连庄春晚,稳得像地基。 前者靠青春、节奏、亲和力收割Z世代;后者用硕士论文厚度、临场金句、文化纵深感镇场。 问题不在谁更好,而在观众到底要什么。 娱乐化节目需要龙洋的“秒接梗”,文化节目需要董卿的“秒升维”。 央视把两人同时推到前台,等于公开实验:颜值与学识能否互补? 答案藏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龙洋接棒后收视率涨1.2个百分点,却仍有老观众怀念董卿的“典故雨”。 可见,观众要的不只是知识,也不只是脸蛋,而是“现场化学反应”。 未来央视若想再造第三个“董卿”,得让龙洋补书,也得让新人补镜头感。 知识可以熬夜啃,镜头感却得靠千百场直播磨。 屏幕前的你,更想看到哪种升级?
从春晚沦落到精神病院,“小品女王”走到这一步,实在令人惋惜 曾经,她是春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