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29岁还没成家,战友们笑他是“全旅唯一的铁打光棍”,贺龙实在看不下去了,笑着拍桌子问:“一个大学生女同志,愿意当你老婆,你要不要?”王震眉毛一挑:“你是说真的?”贺龙看着他那股倔劲,吐出一句:“你再挑,就没人敢嫁你了。” 1937年冬天的晋西北,寒风裹着雪粒子打在359旅的临时营房上。刚结束一天训练的战士们围在火堆旁取暖,有人瞅着不远处低头看作战地图的旅长王震,故意提高嗓门喊:“旅长,咱们旅里就您还是‘孤家寡人’,啥时候给我们找个旅长夫人啊?” 这话一出口,战士们顿时哄笑起来,“全旅唯一的铁打光棍”这个绰号,在部队里早就传开了。 此时的王震刚满29岁,从湘赣苏区打出来的他,打仗时像不要命的“拼命三郎”,练兵时又像严父,战士们又敬又爱。 可一提到成家的事,这个在战场上从不怯场的硬汉就会红着脸躲开。其实战士们都知道,不是王震不想成家,而是他把心思全放在了部队上。 当时抗战刚全面爆发,359旅刚编入120师序列,忙着在晋西北开辟抗日根据地,王震每天不是带着战士们搞战术训练,就是去周边村子动员群众,连睡觉都抱着作战地图,根本没功夫考虑个人婚事。 这阵哄笑正好被路过的120师师长贺龙听到了。贺龙老远就喊:“你们这群小子,又拿王胡子开玩笑!”他大步走到火堆旁,一把拍在王震肩膀上,力道大得让王震晃了晃。 贺龙和王震是老相识了,从湘鄂西苏区到长征,两人并肩作战多年,他比谁都清楚王震的脾气,看似粗犷,实则心思细,只是把对生活的念想全压在了抗战大事上。 这些天,贺龙一直琢磨着给王震找个伴,一来是心疼他身边没人照顾,二来也是为了部队里的年轻干部们做个样子,毕竟战事再紧,也得让战士们有盼头,有家的温暖才能更有战斗力。 “别光顾着笑别人,”贺龙对着战士们摆摆手,又转向王震,故意板起脸说,“跟你说正事,有个北平来的大学生女同志,人家读过书,还主动来部队参加抗日,知道你是个干实事的,愿意跟你搭伙过日子,你要不要?” 王震手里的铅笔“啪”地掉在地图上,他猛地抬头,眉毛一挑追问:“你是说真的?”贺龙被他这急着确认的样子逗乐了,拍着桌子笑:“当然是真的!你这臭脾气,再挑三拣四,以后真没人敢嫁你了。” 贺龙说的这位女同志,就是王季青。1913年出生在沈阳的王季青,家里原本是做生意的,可她从小就不爱胭脂水粉,偏偏喜欢读历史书。 后来考上北平大学历史系,赶上“一二·九”运动,她跟着同学们上街游行,喊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从此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王季青没跟着家人去南方避难,反而辗转千里,一路打听着找到晋西北的八路军部队,她想的是“与其躲着,不如拿起笔、拿起枪,跟鬼子干到底”。 在去120师师部报到的路上,王季青曾远远见过王震一面。当时同行的同志跟她说:“这就是359旅的王震旅长,打仗特别厉害,对战士也好。” 王季青当时就觉得,这个浑身是劲的旅长,跟自己心里“抗日英雄”的样子特别像。她没料到,没过多久,贺龙会主动提起这桩婚事。 两人见面的地方,是师部旁边的一间小窑洞,里面就一张土炕、一张木桌,连个像样的凳子都没有。 王震穿着旧军装,手指关节因为常年握枪显得格外粗,他没绕圈子,直接说:“我是个大老粗,没读过多少书,整天跟枪炮打交道,可能给不了你安稳日子。但我跟你保证,只要有我在,就不会让你受委屈,咱们一起打鬼子,一起等太平日子。” 王季青看着他坦诚的样子,想起自己来部队的初衷,笑着说:“我来这里不是求安稳的,是来抗日的。你愿意带着我干,我就愿意跟你一起。” 没几天,两人就在窑洞里办了“婚礼”。没有红布,战士们就把缴获的日军黄布染成红色;没有鞭炮,就用枪声代替。 贺龙亲自当证婚人,大声说:“今天王震和王季青同志结为革命伴侣,往后你们要互相帮衬,既要打好仗,也要把小日子过好,给咱们部队做个榜样!” 王震挠着头笑,王季青也红了脸,战士们围着窑洞欢呼,寒风里都透着暖意。 婚后没几天,王震就要带着部队去执行伏击任务,王季青主动提出要跟着去。当时有人劝她:“前线危险,你一个女同志留在后方更安全。” 王季青却摇头:“我是来抗日的,不是来享福的。我会写字、会算账,还能给战士们讲抗日道理,到了前线一样能帮忙。” 后来王震率359旅去南泥湾屯田,王季青也跟着去了。当时部队缺粮缺衣,王震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王季青就组织女同志成立了“纺织组”,用纺车纺线织布,还跟着战士们一起开荒种地。 王震和王季青后来相伴走过了六十多年,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们始终互相扶持。 有人问王震,当年为什么会一眼看上王季青,他总是说:“她是个有文化、有骨气的女同志,跟她在一起,我觉得心里亮堂,干起事业来也更有劲头。” 而王季青提起王震,也总会说:“他虽然是个粗人,却心细,对我好,对革命更忠诚,跟着他,我不后悔。”
上海解放后,王震来到上海问陈毅索要人才,却遭到了陈毅坚决的拒绝,为了得到这位人才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