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基地视察,吃饭时看见旁边有几个年轻战士没饭吃,还十分疲惫的样子,于是便询问了一番,没想这一问,竟然惹得将军拍桌大怒! 1964年夏天,正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关键时期,张爱萍将军在酒泉基地视察时,一个偶然的发现让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拍案而怒。那天傍晚发生的一幕,不仅改变了整个基地的管理制度,更让人看到了一位真正的人民将军的本色。 张爱萍这个人,脾气是出了名的火爆。1910年出生在四川达县的他,从小就是个倔脾气。18岁加入共产党,19岁就当上了红军的营长,这在当时可不多见。长征路上,他是红三军团的政治部主任,打起仗来那是真不要命。有一回在泰州打仗,左臂中了一枪,血流不止,他愣是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主要负责国防科技工作。1959年开始,他就跟着聂荣臻、贺龙搞”两弹一星”。说起来,搞原子弹那会儿,条件是真苦。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把图纸也带走了,剩下的就靠咱们自己摸索。张爱萍那时候就像个拼命三郎,天天泡在研究所和试验场。 1964年夏天,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只有几个月了,张爱萍到酒泉基地检查准备工作。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天。那地方夏天能有七十多度的高温,一般人待不住,可张爱萍天天往各个工地跑,大伙儿私下都叫他”耐温将军”。 事情发生在一个周日的傍晚。张爱萍刚在食堂吃完饭,准备回去继续看材料,走出来就看见食堂外墙根底下蹲着十来个年轻战士。这些小伙子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军装上都是尘土,每人还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军用挎包。 张爱萍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些战士是从各个执勤点来领物资的。有的执勤点离基地六十多里路,早上五点多就得出发,走四五个小时山路才能到。领完东西已经是下午了,现在正准备往回赶。更让人心酸的是,这些小伙子从早上到现在,一口热饭都没吃上,就靠着随身带的干馒头充饥。那馒头硬得跟石头似的,得用水泡软了才能咽下去。 张爱萍当时就火了。他立马把基地司令员叫来,劈头就问:“你吃饱了吗?”司令员还挺高兴地回答吃饱了。张爱萍”啪”地一拍桌子,茶杯都跳起来了:“你们吃饱喝足了,看看外面那些战士,走几十里路来,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原来,因为张爱萍来视察,基地提前准备了不少好的食材,专门给领导做饭,结果就把基层战士给忘了。有个管理人员还小声嘀咕说食材紧张,张爱萍更生气了:“怎么着,我吃就是吃,他们吃就不是吃?大家都是革命同志,都是人!” 张爱萍当场就下了死命令:立刻给战士们做热饭热菜,把党委会议室打开让他们休息。不光这样,他还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以后基层来的战士,必须保证吃饭和休息;服务社的日用品要优先供应基层;电影院要给基层战士优先售票,每月还得免费放映;路远的执勤点,要派车接送。 第二天一早,张爱萍还不放心,亲自开车去了最远的一个哨所看望。那个哨所就三个战士,条件特别艰苦。张爱萍详细问了他们的生活情况,把问题都记在小本子上,回来后专门开会解决。 这件事在基地引起了很大震动。战士们都说,张将军是真心疼咱们基层的。而那些基地领导也长了记性,再也不敢怠慢基层官兵了。 三个月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张爱萍激动地向周总理报告:“成功了!”这成功的背后,有科学家的智慧,更有千千万万基层官兵的默默奉献。 张爱萍后来又领导了氢弹试验、洲际导弹发射,为国防事业操劳了大半辈子。2003年7月5日,这位老将军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追悼会上,很多当年的基层官兵都来了,其中就有1964年那批吃不上饭的战士。 张爱萍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两弹一星”的功绩,更是那份把战士当亲人的品格。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搞国防的,不能忘了为谁搞。” 张爱萍将军用一顿饭的事,诠释了什么叫”官兵一致”。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是否还能看到这样真心为基层着想的领导?您身边有过类似的暖心经历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故事。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基地视察,吃饭时看见旁边有几个年轻战士没饭吃,还十分疲惫
熹然说历史
2025-09-19 23:45:12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