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死后,朝廷清点其留下的遗产,发现房产9处,白银两万五千两,一品大员就留了这

星辰点点照亮夜里 2025-09-20 09:42:20

左宗棠死后,朝廷清点其留下的遗产,发现房产9处,白银两万五千两,一品大员就留了这么点“家当”,这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紫薇别走] 左宗棠留给家人的全部家当,对比同期官员的家产,这个数字显得异常单薄,李鸿章去世后的财产估值在千万两以上,即便是普通道台、知府,家产也多在数十万两。 左宗棠的年收入并不低,根据清代俸禄制度,总督级别的官员年俸约几百两,养廉银高达一万六千两,加上各项津贴补助,合法年收入超过两万六千两,这在当时足以让一个家族过上极为优渥的生活。 左宗棠经手的军费数额巨大,仅西征新疆一役,军费就超过六千万两,在晚清官场,从军费中获取“陋规”已成常态,即便是政敌也从未能指控左宗棠贪墨一文。 西征期间,清廷财政捉襟见肘,军饷常常拖欠,左宗棠多次动用个人积蓄垫付军需,据《左文襄公全集》记载,他曾一次性拿出八千两银子发放军饷,这相当于普通士兵数百人一个月的薪饷。 他还向胡雪岩借款维持军队开支,这些借款名义上是公债,当朝廷无力偿还时,左宗棠常常自己承担利息,有时甚至动用俸禄偿还本金。 在甘肃任职期间,左宗棠兼任茶马使,十年间积累了三十八万两的兼职收入,这笔钱完全可以归为私产,但他分文未取,全部留作地方公用,后来兰州黄河铁桥的修建,就是用的这笔款项。 赈灾是左宗棠散财的另一个重要去向,在他的家书中提及赈灾之事达几十次湖南水灾,他捐出一万两赈济灾民,山西旱灾他又捐出八千两,最困难时,他甚至变卖祖传田产三百亩用于救灾。 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也倾注了左宗棠大量心血和金钱,除了争取朝廷拨款,他还自掏腰包购买教学器材、资助贫困学生,左宗棠个人出资购买的西洋书籍、仪器价值就超过五千两。 为了装备海军他用自己的养廉银购买鱼雷、水雷等新式武器,他个人垫付的海防经费就达三千两。这些钱本可以通过正常程序报销,为了不增加国库负担,他选择了自己承担。 在西北,左宗棠推广植棉、兴修水利、修筑道路,这些工程的启动资金,很多都来自他的个人收入,陕甘总督任上,他组织百姓在河西走廊种植杨柳,人称“左公柳”,仅购买树苗一项,他就自费两千余两。 对待家人,左宗棠却过分节俭,每年只给家中寄几百两银子作为日常开支,他的儿子左孝威曾因办寿宴资金不足向钱庄借贷,妻子周氏多次抱怨家用不足,左宗棠始终坚持这个标准。 平日只穿布衣,袖子磨破了就加个套袖继续穿冬天待客,也只是一件棉袍,饮食更是简单,常常只有白肉配米饭,部属看不过去想改善伙食,他总是拒绝。 左宗棠对子女的教育异常严格,他在家书中反复强调:“银钱田产,皆是身外之物,读书明理,方是安身立命之本。” 左宗棠去世后,四个儿子每人仅分得几千两遗产,但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品格,或从政清廉,或治学严谨,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 同僚中有人认为他过于迂腐,不为子孙计,但更多人对他表示敬佩。曾国藩评价他“刚明耐苦,廉正无私”。 网友热评: 修桥、赈灾、买军械,他甚至自掏腰包,这种“公家的钱不够,我自己来补”的做法,在当时的官场简直是“异类”。 左宗棠不仅自己清廉,还带动了他身边的官场风气,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想独善其身有多难,他的故事让人相信,真的有人能在一片混沌中,坚守住自己的那份清澈。 如果说“左宗棠式”的清廉在今天是股清流,你觉得在当今社会,支撑一个人选择这种“清贫”的最大动力会是什么?是信仰?是情怀?还是别的什么?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信源:专业权威学术数据库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26

用户18xxx26

2
2025-09-20 11:14

q

猜你喜欢

星辰点点照亮夜里

星辰点点照亮夜里

星辰点点照亮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