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南京挖出朱元璋女儿墓,谁知墓内竟有人生活的痕迹,公主棺材变成了床铺,墓室外走进一老汉,老汉:我是守墓人 那年,在南京雨花台邓府山的施工工地上,挖掘机刚凿开一层土,就突然碰到了一块硬东西。 当考古队员撬开砖石后,眼前的景象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明代公主的石棺被当成了床铺,棺盖上铺着破旧棉被,墙角搭着简易灶台,塑料袋、剩饭、烟头散落一地。 谁也没想到,几百年前的皇陵,竟成了 “活人住所”? 就在这时,一位皮肤黝黑的老汉提着锄头走进来说:“我是这里的守墓人,住了三十七年了。” 这座墓的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八女福清公主。 公元 1370 年,福清公主出生。 虽然生母郑安妃位份不高,她却深得朱元璋宠爱。 不同于其他皇子们,朱元璋向来独宠这位女儿。 不仅让她留在京城成婚,还为她挑选了开国功臣张龙之子张麟为驸马。 婚后的福清公主日子顺遂,与张麟育有一子张克俊,可惜好景不长,张麟早逝,她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张家因站队建文帝失了爵位,但福清公主从未抱怨。 公元 1417 年她病逝,享年四十七岁。 朱元璋的继任者明成祖感念这位妹妹的贤德,下令停朝三日,动用百斤火药封门,在邓府山为她修建了规制极高的陵墓 。 谁也没想到,这座耗费心力修建的陵墓,终究没能躲过岁月的侵蚀与盗墓者的觊觎。 明清交替之际,盗墓贼就盯上了这座公主墓,凿出多个盗洞,将墓中价值千万的陪葬品洗劫一空。 到了近现代,墓体因雨水渗透,砖墙松动,又成了无家可归者的“临时旅店”。 上世纪九十年代,附近村庄拆迁,几位来南京打工的民工找不到住处,发现了这座能遮风挡雨的空墓,便搬了进来。 石棺当床,在角落生火做饭,这才有了考古队看到的 “活人住古墓” 的奇观。 而那位自称守墓人的老汉,名叫陈建。 他和这座墓,要从六百年前说起。 陈家祖上曾受过福清公主的恩惠 。 当年陈家先祖是南京城里的小商贩,因遭人诬陷濒临破产,是路过的福清公主帮忙出面调停,才帮他保住了生计。 为报答这份恩情,陈家先祖主动提出为公主守墓,这一守,就是二十多代。 传到陈建父亲那辈,墓已被盗得面目全非,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一定要看好公主墓,不能让先人的承诺断在咱这代”。 从年轻时起,陈建就守在墓旁的村子里,一边种地,一边定期来墓前祭祀。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子拆迁,他舍不得离开,干脆钻进盗墓贼留下的盗洞,把墓室当成了家。 三十七年里,他看着盗墓贼来来往往,也曾试图阻拦,却因势单力薄屡屡受挫。 有人笑他傻: “墓里啥值钱东西都没了,还守着干啥”。 他却总说: “守的不是墓,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良心”。 考古队经过查证,确认了陈建的身份,也被他的坚守打动,联系相关部门在附近村子为他安排了住处。 离开墓室那天,陈建特意把自己铺了多年的棉被叠好,放在石棺旁,像是在跟这位守护了半生的公主告别。 随后,考古队员对墓室进行了系统性清理,将破碎的陶片、瓦当一一编号装箱。 虽然珍贵文物所剩无几,但这座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公主墓,仍是研究明代皇家丧葬制度的重要实物 。 它印证了 “明初公主与驸马不得合葬” 的记载,墓中所用的明城砖规格、墓室布局,也为还原明代皇家陵墓建造工艺提供了关键依据。 2000 年,文物部门对福清公主墓进行了修复,迁移至邓府山石刻艺术园。 2003 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晋升为南京市级文保单位。 如今,墓外已经竖起了围栏与说明牌,有专业人员定期巡查维护,再也不用靠陈建这样的民间守墓人 “以命相护”。 而陈建依旧坚持每周回来看望,带着纸钱和供品。 如今,站在邓府山石刻艺术园里,看着福清公主墓前的石像生静静矗立,很难不想到那个曾睡在石棺上的守墓人。 他或许不懂 “文物价值”“历史研究” 这些专业词汇,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一段六百年前的承诺延续至今。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 “人心换人心”,福清公主当年的善举,换来了陈家二十多代的守护。 而陈建的坚守,也让这座险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陵墓,最终得以重见天日,向世人诉说着明代皇家的兴衰与民间百姓的信义。 主要信源:(观察者网——活人住进明代公主墓,有人睡石棺上)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