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要说李在明这段时间的心病,那就是庆州APEC峰会在即,但是中方始终没给一句准话,答应赴韩捧场了,纵观李在明政府上台以来的中韩外交往来,本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中方先派大使赴韩履新,给李在明发送了一张邀请函,询问他是否愿意出席。 距离APEC峰会开幕的日子一天天逼近,韩国政府的焦躁几乎藏不住,北京那边始终没有明确答复,只是保持着一种似近非近的姿态。 这种态度看似平淡,其实是一种极具分量的外交手法,没有承诺,也没有拒绝,让对方在不确定中倍感煎熬,对韩国而言,这种局面比明确的拒绝还要棘手,因为它意味着一切变数都还悬在空中。 李在明回头看自己刚上台时的情景,心里大概明白事情为何走到今天。当时他本有机会打开新局,中方派大使赴韩履新,还递交了一份亲笔邀请,希望他能亲赴北京参加纪念活动。 但他权衡再三,选择了婉拒,理由是避免卷入中美之间的政治角力,可这种决定,等于在一开始就让彼此的信任出现裂缝。 现在,随着APEC的脚步越来越近,这道裂痕不仅没修复,反而让场面更尴尬,青瓦台一方面担心失去与中方的高层互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国内外媒体的追问。 越是沉默,越让韩国感受到压力,李在明此刻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中方这种“不置可否”的处理方式,背后有意传递的信号,看你接下来能不能拿出真诚。 李在明的焦虑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从小出身寒门,靠自学完成学业,最后考入中央大学,成为人权律师,少年时期因工伤落下残疾,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底层的敏感和执念,也让他的政治生涯带有“草根逆袭”的意味。 这份经历曾让他在市民中积累不少声望,但也让他的行事风格带上了锋芒。 2010年,他成功当选城南市市长,面对近7000亿韩元的财政债务,他选择用四年时间清理干净,还顺势推行了三大无偿福利。 这些政策一度为他赢得民意支持,却也让他背上“民粹主义”的批评,2018年当选京畿道知事后,他把福利模式复制到更大范围,希望借此打造属于自己的政治品牌。 从那时起,他的政治版图不断扩张,几度角逐总统之位,直到2025年终于成功上任,李在明的执政逻辑一脉相承,始终强调民生和公平。 但随着局势变化,他也开始意识到单靠福利并不足以稳住局面,外交与经济才是总统任期最棘手的挑战。 正因如此,韩国才会在中韩关系陷入低温时抛出免签政策,期待借着人员往来恢复热度,把经济动能转化为外交筹码,这不仅是务实的选择,也是李在明延续政治生命的必然考量。 在两国关系的冷意中,也并非没有转暖的迹象,仁川海警署一名警长在救助中国渔民时不幸牺牲,这一事件引起了中韩两国的共同哀悼。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他的付出给予高度尊重,这种超越国界的人道情感,提醒人们邻居之间始终存在天然的牵绊,它让人看到,哪怕政治风向摇摆,民心之间的联系依然顽强。 同一时间,韩国外长赵显启程访华,打破惯例选择先行与中方沟通。他在出发前强调,中国是韩国最重要的邻居,这样的表态,既是对国内的安抚,也是在向外界释放务实的信号。 对韩国来说,这一步能否奏效,取决于能否在峰会前找到双方都认可的突破口。 经济层面的考量更直接,2025年上半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缩减幅度达到两位数,这让首尔不得不承认,若缺少中国市场的支撑,本国出口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削弱。 于是,从经贸论坛到文化交流,再到安全对话,韩国在夏季频繁释放修复关系的邀约,只是这些尝试并未换来中方高层的积极回应,更多是象征性层级的参与,如今把希望押在APEC,既是无奈,也是对现实的认清。 表面上的礼节和务实合作,掩不住双方对根本问题的分歧,韩国始终试图用经济合作来换取中方信任,但在北京看来,真正的关键在于立场。 芯片管制、对台态度模糊、军事合作的摇摆,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正面修正,就很难让中方真正放下戒心,李在明政府在处理中美矛盾时的摇摆,也让北京更加谨慎。 即便如此,中韩关系依旧有牢固的支点,中国多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结构互补性极强,这是无法轻易割裂的现实。 问题在于外部环境不容忽视,美国不断在供应链、关税、投资等方面施压,给韩国的外交空间制造重重限制。 与此同时,韩国国内反华舆论的抬头,也让高层的外交动作承受更多阻力,李在明虽然公开批评过极端反华集会,警方也出手加以限制,但这种情绪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消散。 即将到来的APEC峰会,是一次展示决断力的时机,中方是否愿意出席,既是对韩国政府诚意的考察,也是对未来双边关系的风向标。 若峰会未能促成突破,韩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感会被削弱;若能借机打开局面,中韩关系或许能走出新的路径。 (信息来源:北晚在线--环球时报社评:韩外长访华,中韩关系求稳更应求进)
要么出手对付中国,要么放弃领土,李在明登机返回韩国,临走前送了中方“15个字”!
【49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