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直言:《沙家浜》是最令我反感的样板戏,有思考的人不会喜欢它!张贤亮的文学

云端绮梦绘星河 2025-09-20 21:57:15

张贤亮直言:《沙家浜》是最令我反感的样板戏,有思考的人不会喜欢它! 张贤亮的文学生涯颇为坎坷又独具传奇色彩。他早年因发表诗作被错划为“右派”,在宁夏偏远农场度过了二十多年劳改生涯。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其作品充满对苦难的洞察以及对人性在困境中挣扎的刻画。他的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以独特视角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苦难岁月中的精神世界,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与对人性深度挖掘的特质。 在张贤亮看来,《沙家浜》这类样板戏在创作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样板戏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创作有着严格的规范与要求。从人物塑造来看,往往呈现出一种“高大全”的模式,缺乏对人性复杂多面的真实展现。《沙家浜》中的主要人物如阿庆嫂、郭建光等,形象固然英勇、机智、完美,但在张贤亮眼中,这过于理想化的塑造方式使得人物缺乏真实的生命力,难以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以阿庆嫂为例,她始终以一种完美的革命者形象示人,周旋于敌人之间游刃有余,却少见普通人在面对复杂危险环境时可能产生的犹豫、恐惧等情绪。这种单一维度的人物刻画,与张贤亮所追求的对人性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大相径庭。 从情节设置上,样板戏通常有着固定的套路与模式,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故事发展较为直白、简单,缺乏情节的曲折性与丰富性。《沙家浜》围绕着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的掩护与斗争展开,情节朝着革命胜利的方向稳步推进,缺乏对生活中偶然性、复杂性因素的考量。 而张贤亮的作品,如《绿化树》中章永璘在饥饿、贫困与压迫的多重困境下,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波折,他与马缨花等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在生存边缘的挣扎,展现出生活的多面性与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微妙变化,这与样板戏的情节设置理念截然不同。 然而,《沙家浜》作为样板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价值。它在普及革命历史、传播革命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将革命故事传递给广大民众,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与革命斗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学观念的更新,像张贤亮这样追求文学创作独立性、深度与广度的作家,对其提出批判与质疑,也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创作理念碰撞的必然结果 。 样板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从历史渊源来看,它是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学运动的延续,带有某种革新性 ,是对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吸收与演进 。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掀起了戏剧改革运动,戏剧家们对原本的戏剧剧目和表现形式进行大胆改变,创作了更加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现代戏,这为样板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66 年 12 月,人民日报第一次将京剧《红灯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革命现代样板作品,样板戏的雏形由此正式出现 。 在创作与发展过程中,样板戏涉及多个艺术门类和众多艺术家,从剧本的编写、角色的选定,到舞台的布置、音乐的创作,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打磨 。当时的文艺创作被赋予了高度的政治意义,成为宣传革命思想、塑造革命形象的重要载体 ,样板戏正是对这一时代需求的积极响应 。在 “十年 期间,样板戏的概念逐渐明确并扩大化 。 样板戏的代表作品众多,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京剧《红灯记》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剧中的李玉和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展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句经典唱词,不仅体现了李玉和对女儿李铁梅的殷切期望,也展现了革命者家庭中孩子的早熟和坚强 。李铁梅在父亲和奶奶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她接过了革命的红灯,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 《沙家浜》则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期间,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抗击日伪军的故事 。阿庆嫂是剧中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位机智沉着的地下党员,以开茶馆为掩护,巧妙地与敌人周旋 。在 “智斗” 一场戏中,阿庆嫂与刁德一、胡司令之间的对唱堪称经典 。刁德一试图通过旁敲侧击,从阿庆嫂口中套取新四军的情报,阿庆嫂则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沉着,巧妙地应对,不露丝毫破绽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这段唱词,不仅展现了阿庆嫂的聪明伶俐,也体现了她在复杂环境中应对自如的能力 。

0 阅读:0
云端绮梦绘星河

云端绮梦绘星河

云端绮梦绘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