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陕西一工人工作时,挖出一条大蛇,工人惊恐不已,刚要将它斩为两段,却发现它一动不动!工人凑近仔细一看,顿时心中狂喜! 陕西西安南郊草场坡一带,属于古长安城的边缘地带,这里曾是唐代城市的一部分。1975年,当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土地开挖和基础平整。翟永强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在自家菜园进行挖掘工作,目的是为修建畜棚准备地基。那一年,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生产需求,农民通过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条件。草场坡土壤肥沃,适合农业活动,但地下埋藏着大量历史遗存。 翟永强使用铁铲进行挖掘,过程中意外碰撞到硬物。这类发现并非孤例,陕西作为历史文化重地,常有文物出土。事件发生在秋季,天气渐凉,土地干燥便于开挖。周边环境包括丘陵和少量植被,工地设置有基本围护。翟永强的劳作体现了当时农民的勤恳作风,他坚持完成任务,尽管身体有不适。整个背景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的现实,文物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翟永强继续挖掘时,铲子击中一个金属物体,发出声响。他停下查看,拨开泥土后看到一个金黄色弯曲物体,表面有鳞片状纹理,类似于蛇身。他后退并握紧铲子,准备砍断它。但观察到物体不动,他上前触摸,发现是铜制部件,镀金层闪亮,断口露出铁芯。物体呈弧形,前部有爪状结构,头部略微上扬。 这件物品实际是唐代铜龙残段,高约35厘米,重2.78公斤。翟永强没有停止,他扩大挖掘范围,陆续找到其他四段类似残片。每段都断裂,表面采用鎏金工艺,内部为铁芯支撑。这种工艺在唐代常见,用于皇家器物装饰。碎片总计五段,形状可拼接成完整龙身。翟永强将它们收集起来,带回家中。晚上,他与儿子尝试拼接,对准断口按压,但由于缺乏工具和技术,无法固定。儿子建议考虑经济价值,如出售换取生活改善。翟永强听取后,决定次日带往专业机构。这反映出普通人对文物价值的初步认识,以及责任感的觉醒。 次日,翟永强携带碎片前往西安市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接收后,立即组织专家鉴定。专家测量尺寸,分析材质,确认出自唐代,可能为马车或建筑上的装饰部件。铜龙采用铜包铁芯结构,表面鎏金,工艺精湛,体现了唐代冶金技术水平。部门记录了发现过程,并强调文物归属国家。翟永强同意上交所有碎片,没有保留任何部分。 这件铜龙如今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供研究和展览使用。事件后,博物馆对类似出土文物进行系统整理,推动了唐代艺术研究。翟永强的行为体现了公民对文化遗产的贡献,避免了私藏可能带来的损失。整个过程突显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作用,以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陕西地区类似发现频发,如其他唐代器物出土,丰富了历史资料库。这件事也促使当地加强考古调查,防止建设中破坏遗存。
1975年,陕西一工人工作时,挖出一条大蛇,工人惊恐不已,刚要将它斩为两段,却发
孙玉俊说
2025-09-21 00:38: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