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空间与创新”在实践中生根发芽——《综合实践:画校园路线图》教材深度解读 特

特级钱守旺云 2025-09-21 07:46:43

让“空间与创新”在实践中生根发芽——《综合实践:画校园路线图》教材深度解读 特级教师 钱守旺 一、教材内核:锚定“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的双维培育 本单元以“画校园路线图”为实践载体,核心是引导学生在“认识方向—绘制路线—展示反思”的过程中,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认知**,体会**“位置与方向的相对性”,最终指向空间观念**(对物体空间方位、位置关系的感知与表达)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策略、改进作品)的发展。 二、编排智慧:从“实践驱动”到“素养生长”的逻辑进阶 (一)任务设计:让学习“源于真实,指向应用” 以“为家长画校园路线图(方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为驱动性任务,将“方向认知”与“校园生活”深度绑定。这种“真实任务驱动”的设计,既贴合二年级学生“爱探索、喜实践”的特点,又让“空间观念”的培养有了具体的应用场景,避免了“方向学习”的抽象与枯燥。 (二)环节架构:让素养“分层生长,逐步深化” 单元环节呈“三阶递进式”: - 一阶:认识方向,筑牢基础:结合“校园实地观察”,让学生从“任务驱动”到“实地识别东、南、西、北”,初步建立方向认知; - 二阶:绘制路线,实践应用: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引导学生将“方向认知”转化为“路线图绘制”,在“讨论、分工、绘图”中体会“位置与方向的相对性”; - 三阶:展示反思,素养升华:通过“路线图展示会”,推动学生在“成果交流、互评互改”中,深化对“路线图合理性、方向准确性”的理解,同时培养“创新意识(改进作品)”与“评价能力”。 这种“从感知到实践,从实践到反思”的架构,符合“素养逐步生长”的规律。 (三)评价设计:让素养“可观察,可衡量” 采用**“表现性评价”**,围绕“方向辨认、路线绘制、展示反思”三个核心环节设计评价要点(如表9-4),既关注“知识技能”(能否辨方向、画路线),也关注“过程方法”(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反思是否深入)与“情感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勇于创新)。这种“过程性、综合性”的评价,让“空间观念、创新意识”从“隐性理念”变成“显性的评价指标”,助力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素养发展水平。 三、教学启示:让“实践学习”更具生长力 (一)锚定“真实场景”,让方向认知“活起来” 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校园实地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认方向”:先在操场等开阔地,以“太阳、教学楼等标志性建筑”为参照,辨认东、南、西、北;再“走进校园各区域”,记录“不同地点的方向关系”(如“图书馆在操场的东边,操场在图书馆的西边”)。通过“真实场景中的观察与记录”,让“方向认知”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身边可触摸的关系”。 (二)聚焦“小组合作”,让实践过程“实起来” 在“绘制路线图”环节,为小组发放**“角色卡”**(如“观察员、绘图员、发言人”),明确分工,避免“小组合作中的无序与推诿”。同时,教师可提供“路线图绘制支架”(如“先确定起点,再标注方向,最后画路径”的步骤提示),帮助学生将“方向认知”有序转化为“路线图作品”。 (三)联结“展示反思”,让素养发展“深起来” “路线图展示会”中,设计“三维评价任务”: - 自评:“我的路线图哪里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 - 互评:“他的路线图有没有方向错误?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 师评:“结合‘方向准确性、路线清晰性、创意表达’,对作品进行综合反馈。” 通过“多维度评价与反思”,推动学生从“完成任务”走向“优化作品、深化认知”,让“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在反思中进一步生长。 数学的“综合实践”不是“玩玩而已”,而是“让知识在实践中落地,让素养在探索中生长”的过程。当学生能拿着自己绘制的“校园路线图”,清晰向家长介绍“从校门到操场要往南走,操场东边是图书馆”;能主动发现“同学的路线图标注更清楚,我要学习他的方法”,他们对“方向与位置”的认知,就从“模糊的感觉”变成了“清晰的空间观念与创新的实践能力”——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促素养”的美好模样。

0 阅读:0
特级钱守旺云

特级钱守旺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