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吓人”!9月17日,河南驻马店,一女子在地里捡玉米时,忽然看到玉米旁有只“大壁虎”一动不动,她就好奇的多瞧了两眼。可下一秒,她瞬间惊出一身冷汗!那哪是什么壁虎,竟是一条毒蛇!自己险些就被蛇咬了。网友:这伪装也太逼真了! 九月下旬的豫南乡村,玉米秆早被秋阳晒得泛出深褐,风穿过田间时,满是干枯叶片的 “沙沙” 声。 驻马店平舆县的姚桂兰阿姨,吃过晌午饭就拎着洗得发白的布兜往自家玉米地去。 前几天联合收割机收玉米,不少饱满的玉米穗掉进秸秆堆里,她盘算着捡回去,既能喂家里那三只下蛋的老鹅,还能省笔买碎米的钱,毕竟今年农资价格涨了不少,能省一点是一点。 那天午后的太阳还带着秋老虎的劲儿,姚阿姨把外套搭在胳膊上,只穿件浅蓝短袖,裤脚卷到膝盖。 刚进地没十分钟,小腿就被玉米叶边缘的细刺划出几道红印,她掏出口袋里的旧手绢擦了擦额角的汗,依旧弯腰专注地扒拉秸秆。 走到地西头那片秸秆最厚的地方,她忽然瞥见一堆玉米秆底下,露着个灰扑扑的东西,约莫成年人手掌大小,趴在那儿纹丝不动。 “这壁虎咋长这么壮实?” 姚阿姨停下手里的活,心里犯起嘀咕。 平时家里院墙上的壁虎也就拇指粗细,眼前这个不仅个头大,身上还隐约透着深浅不一的纹路。 她往前轻挪两步,想看得更清楚些,手已经伸到旁边,准备先把那根缠着玉米穗的秸秆拔起来。 可就在这时,一阵风掀起头顶的玉米叶,阳光恰好斜斜落在那东西身上,一道细碎的、带着金属感的反光晃了她的眼 —— 那根本不是壁虎粗糙的皮肤,是蛇鳞特有的光泽! 姚阿姨的手猛地往回缩,往后一退时,脚被埋在土里的玉米秆根绊了个正着,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 布兜里的玉米穗撒了一地,她也顾不上捡,连爬带退躲到田埂边,后背的衣服瞬间被冷汗浸得透湿,贴在身上凉飕飕的。 缓了足足三分钟,她才敢往那堆玉米秆的方向瞟,这才看清那东西的脑袋是尖尖的三角形,身体紧紧贴着地面,土黄色的纹路和玉米秆、泥土混得严丝合缝,若不是那道阳光,她这辈子都未必能认出那是条蛇。 “我的娘啊,是蛇!” 姚阿姨扶着田埂站起来,拍着胸口一个劲喘气,直到同村的王大叔扛着锄头去自家菜地,她才敢出声喊人。 王大叔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了半天,也忍不住咋舌:“这蛇也太会藏了,跟秸秆一个色儿,要不是你喊我,我走过去都未必能看见。” 说着,王大叔捡起地上一根长竹竿,轻轻往那堆玉米秆里拨了拨,那条蛇才慢悠悠地爬出来,钻进旁边的草丛里没了踪影 —— 足足有两尺多长,吓得姚阿姨又往后退了两步。 后来姚阿姨才知道,她遇上的这种蛇,当地老辈人叫 “土布袋”,学名是短尾蝮,毒性不算最强,但被咬了也得赶紧就医。 不过大多数蛇不会主动攻击人,只有觉得受威胁时才会反击。 遇到蛇后千万别跑,跑起来的震动会让蛇以为被攻击,反而可能追着人跑,而且奔跑会加快血液循环,真被咬了毒液扩散得更快。 正确的做法是站着别动,慢慢往后退,保持三米以上距离,等蛇自己爬走再继续干活。 万一不小心被蛇咬了,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找草药或用嘴吸毒液 —— 李技术员特意强调,用嘴吸毒液要是嘴里有伤口,毒液会顺着伤口进人身体,更危险。 正确的做法是先记住蛇的颜色、花纹,最好用手机拍张照片,方便医生快速找对应的抗蛇毒血清。 再用清水或干净的河水冲伤口,找根布条在伤口靠近心脏的一端轻轻绑住,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每隔半小时松开一次,每次松一分钟,防止组织坏死。 现在姚阿姨每次进地前,都会提前把长袖长裤穿好,高帮胶鞋也擦得干干净净,手里还攥着根竹竿,先把玉米地周边敲一遍才敢进去。 她常跟村里的老姐妹说:“以前总觉得蛇离自己远,经历过这事儿才知道,秋收忙归忙,安全可不能马虎。 粮食收得多固然好,可要是被蛇咬了,再多粮食也没心思管了。” 其实秋收季的田里,像姚阿姨这样的 “错认惊魂” 本可以避免。 只要多留个心眼,做好防护,遇到蛇时别慌,就能平平安安把丰收的粮食带回家。 毕竟对农户来说,一年的辛苦打拼,最终图的就是个平安顺遂,不是吗?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笑不活了!上海,女子老家寄来一只大公鸡做年货,女子舍不得吃,把它养起来当宠物,没
【67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