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资深媒体人岑永康问郭正亮:如果苹果从中国大陆全部撤到印度,现在又传出富士康从郑州搬到印度北方设厂,有可能吗? 岑永康问郭正亮,苹果全撤中国去印度,富士康郑州搬印度北方,行不行。郭正亮说做梦。 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富士康跟郑州绑得死死的,2010年进航空港区,建起全球最大智能终端基地,拉来两百多家供应商落河南,产业链全了。2023年郑州科技园产值涨,外贸出口全国第一,对河南经济拉动大。富士康不止代工,还搞电动车储能,2025年2月新总部大楼开工,一期投10亿,占地40亩,往新能源汽车数字健康转。 印度那边,富士康早试过水。早在几年前,郭台铭就雄心勃勃砸下几百亿,要在印度复制“郑州奇迹”,结果刚开工就傻了眼。 印度工人看着人多,真上了产线才发现,拧螺丝都能拧出五花八门的花样,iPhone良率死活上不去,最惨的时候只有50%左右,也就是每两台手机就得返工一台,这要是放在郑州工厂,早就被产线组长骂到怀疑人生了,要知道郑州那边随便一条成熟产线,良率都能稳定在90%以上,人家连包装纸的角度都有标准。 更头疼的是工人说走就走,赶上节日连招呼都不打,2021年年底1000多工人直接罢工,把生产线停得明明白白,富士康高管只能蹲在工厂门口抽烟叹气,这在郑州根本不可想象,那边的老员工连请假都要提前排期。 要说生产效率,印度工厂更像是来搞笑的。2023年印度忙活一整年才组装3000万台iPhone,只占全球产量的14%,这还是集中精力赶工旧机型的结果;今年好不容易开始试产iPhone15Pro,结果中国这边都卖断货了,印度工厂还在调试产线,华泰证券的人去调研,发现连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协同都磕磕绊绊。 反观郑州,富士康入驻10多年,周边已经围拢了600多家配套企业,小到螺丝钉大到电池模组,上午缺零件下午就能送到车间,这种速度在印度想都别想。 供应链这块,印度更是把“纸上谈兵”演绎到极致。政府喊着要搞本土化,推出什么SPEC2.0计划,说要到2027年把零部件本地化率提到60%,可现在都2025年了,实际才35%。 也就是说,生产一部iPhone,大半零件还得从中国、韩国运过去。摄像模组从舜宇光学发过来,OLED屏幕从京东方调货,这些零件飘洋过海到了印度港口,还得在那瓦舍瓦港堵上6到8小时,集装箱卡车司机在码头外排成长龙,眼睁睁看着交货期一天天错过。 福特汽车就是前车之鉴,在印度砸了200亿卢比,结果全国找不出5家合格的塑料件供应商,每周还得停三次电,最后灰溜溜撤了资,这处境跟现在的富士康简直一模一样。 基础设施更是印度工厂的死穴。夏天用电高峰时,工厂一天停电十几次是家常便饭,老板们只能花钱买发电机,轰隆隆响一整天,电费没省多少,油钱倒花了不少。 郑州航空港那边呢,不仅电力稳定得像钟表,连机场都是为富士康量身定做的,大货车直接开进保税区,报关、运输一条龙,手机组装完当天就能装上飞机。这种效率差距,就像印度用牛车运货,中国早开上高铁了。 苹果嘴上喊着要转移产能,身体却很诚实。2024年印度生产的iPhone虽然翻了番,但高端的Pro系列还得靠郑州工厂撑场面,新机首发永远是中国先出货,印度那边要等三五个月才能跟上趟。 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高端机型讲究的是精密组装和快速量产,印度工厂连基本的自动化设备都凑不齐,怎么跟郑州比?更别说郑州富士康还有“3+3”战略,一边生产一边搞研发,50个配套项目说建就建,这种产业生态印度再过十年也未必追得上。 有人说富士康在印度北方建厂是布局未来,可看看现实就知道多不靠谱。那边连土地审批都能拖半年,好不容易批下来,环保评估又卡脖子。 反观郑州,当年为了留住富士康,政府直接把枣林推平建厂房,员工宿舍、食堂配套一步到位,疫情期间甚至组织专班驻厂,保证生产线不停摆。这种“保姆式”服务,印度哪个邦能做到? 说到底,苹果和富士康跟中国供应链的关系,就像老夫妻过日子,看着别人新鲜,但真要离婚重找,才发现锅碗瓢盆都绑在一起。印度工厂现在能做的,不过是给旧机型换换壳,真要让它挑大梁生产最新款iPhone,怕是连苹果发布会都得改期。 那些说要全部撤离的,怕是没见过郑州凌晨三点的生产线,灯火通明跟白天一样,这种劲头,印度工厂再学十年也未必学得来。富士康在印度试的这些水,说到底就是交学费,真要把郑州的家当都搬过去,那才是真的做梦。
中国台湾资深媒体人岑永康问郭正亮:如果苹果从中国大陆全部撤到印度,现在又传出富士
依秋聊趣
2025-09-22 09:48:05
0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