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闹钟,书生要早起读书、官员要早起上朝,咋准时起床? 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

繁花静草情安 2025-09-22 11:26:07

古代没有闹钟,书生要早起读书、官员要早起上朝,咋准时起床? 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闹钟几乎是每个人的起床神器,从手机闹铃到智能音箱,只要设定好时间,就能准时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 可在古代,没有电子设备,更没有机械闹钟,那些需要早起的书生和官员们,究竟是怎么保证不迟到的呢? 其实,古人的叫醒服务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有趣得多。 最常见的方式,自然是依靠人工闹钟,在官宦人家和富贵之家,通常会有专门的仆人负责叫主人起床。 这些仆人被称为唤晨者或报晓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掌握时间,在主人需要起床的时辰前去敲门唤醒。 以明朝为例,朝廷规定官员必须在早上五点到七点上朝,为了不耽误公务,很多官员会让家仆在寅时末(约四点半)就开始叫醒自己。 当然,普通读书人可没这么奢侈,科举时代,寒门学子想要通过苦读改变命运,早起晚睡是家常便饭,他们通常会采用一种叫鸡鸣而起的方法。 顾名思义,就是靠鸡叫来判断时间,古人发现,公鸡通常会在天亮前打鸣,而且相当准时,几乎不会差太多。 所以很多书生会特意在院子里养几只公鸡,听到鸡叫就赶紧起床读书,不过,单靠鸡叫也不是百分百可靠,万一公鸡罢工了怎么办?聪明的古人还发明了各种自助式闹钟。 最有名的莫过于漏刻了,漏刻是古代计时工具,原理是让水从装有小孔的容器中慢慢流出,根据水位来判断时间。 到了宋代,漏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通过机关触发铜球落入铜盘发出声响,实现定时报时的功能。 不过,这种高级的漏刻主要用在宫廷和官府,普通人家用不起也用不着。 民间流行的是一种简易版的水漏,就是在盛水的容器底部钻个小孔,水滴完就是该起床的时间。 除了水漏,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叫挂绳计时,读书人睡前会在蜡烛上系一根绳子,然后把绳子的另一端拴在脚趾上。 等蜡烛燃烧到绳子的位置,绳子就会被烧断,失去牵引力的脚趾会因为姿势变化而惊醒人。 更有意思的是枕漏,这可以说是古代版的生物钟训练法,枕漏是一种特制的枕头,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 睡觉时水会慢慢渗出,当水渗完,枕头变硬,人就会因为不适感而醒来,当然,也有一些意志坚定的读书人,会通过长期训练自己的生物钟。 他们每天定时起床,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到点自然醒。 除了这些个人的起床妙招,古代社会还有一套完整的公共叫醒服务,尤其是在城市里,几乎形成了一套严密叫醒网络。 在唐宋时期的长安、开封等大城市,有专门的报更人负责在夜间巡街报时,他们手持梆子,每到一个时辰就敲打一下,同时高声报出时间,一直到五更。 这种报更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报更人不仅仅是报时,还兼职着巡逻防盗的职责,所以当你听到报更声时,不仅知道了时间,还能安心睡觉,因为有人在守护城市的安全。 对于那些住在城市的官员和读书人来说,报更声就是最好的闹钟,尤其是五更的梆子声,几乎成了所有需要早起之人的起床铃。 除了报更人,寺庙的钟声也是古人重要的时间参照,佛教寺院有晨钟暮鼓的传统,每天拂晓时分敲响钟声,提醒僧人起床诵经,这些钟声也会传遍周围的街巷。 有趣的是,古代官场还流传着一种连环叫醒法,官员们会按照官职高低和住所远近,形成一条叫醒链。 通常是由住得最远的小官员最早起床,然后依次叫醒沿途的同僚,最后一起准时到达朝堂,这种方法不仅确保了大家都不会迟到,还增进了官员之间的情谊。 对于那些实在起不来的睡神,古人也有一些狠招,最常见的就是家人泼冷水。 还有一种更极端的方法,是请专门的叫醒人,这些人不仅会敲门叫人,如果屋内的人不应答,他们还会直接破门而入,把睡觉的人从床上拖起来。 当然,这种服务主要是给那些有重要事务又特别嗜睡的人准备的,一般人用不着这么夸张。 除了这些外部帮助,古人还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时间感,很多读书人会刻意训练自己对时间的敏感度,比如通过观察星象、月相来判断时间。 更有一些修行者,通过长期的冥想和修炼,能够做到子午不昧,也就是在子时(半夜)和午时(正午)准时醒来,不需要任何外界提醒。 这种能力在道家和佛家修行者中尤为常见,被视为内功修为的一种体现。 到了明清时期,机械钟表开始从西方传入中国,最初这些钟表极为珍贵,只有皇室和极少数富贵人家才能拥有。 回顾古人的这些起床方法,我们不禁感叹: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古人依靠的是更加严格的自律和更为紧密的人际互助。或许,这也是古代社会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今天躺在床上,随手按下手机的贪睡键时,不妨想想那些靠鸡鸣起床、头悬梁苦读的古人,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时间管理和自律的启示。 毕竟,无论古今,珍惜时间、按时作息,都是成功的重要基础。

0 阅读: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