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

脚步丈量远方 2025-09-23 21:24:41

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巴巴,活像金刚狼,给夫妻俩不断带来惊险,动荡和梦幻般的传奇,甚至影响了中国梅州。 这对梅州夫妻是早年下南洋讨生活的华侨,靠着街边小摊贩卖日用杂货勉强糊口。彼时印尼刚摆脱殖民统治,社会动荡不安,排华情绪已初露端倪,华人在当地谋生本就步步维艰。 看到被遗弃在孤儿院门口的男婴时,妻子摸了摸孩子冻得发紫的小手,没多犹豫就抱回了家。七个月后,他们走完法定程序,给孩子取名熊德龙,正式纳入自家户籍。 熊德龙的血统里混着印尼与荷兰的基因,随着年岁增长,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窝与周遭华人孩子格格不入。 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从未断过,常有不懂事的孩子跟在他身后喊“异类”,甚至扔石子。为了不被欺负,他学着把腰背挺得笔直,眼神里带着股狠劲,久而久之竟落下“凶巴巴”的名声。 养父母从没因旁人议论动摇,白天摆摊时把他带在身边,夜里收摊后教他说客家话,讲梅州老家的故事,反复告诉他“根在广东梅州”。 动荡很快找上门。1949年印尼独立后,排华浪潮愈演愈烈,华人被强制剥夺中文学习权利,甚至不能保留原有姓氏。熊德龙到了上学年纪,只能去印尼人开办的学校,回家后养父母偷偷教他写汉字。 有次学校里的土著孩子故意撕毁他藏在书包里的客家童谣手抄本,他攥着拳头和人打了一架,脸上挂着伤回家却不肯哭。养母没骂他,只是默默帮他擦药,养父则沉声道:“凶不是用来惹事,是用来护自己、护家人。” 成年后的熊德龙凭着一股韧劲闯事业,从底层杂工做起,攒钱开了家小工厂。 正当生意刚有起色,一场大火把厂房烧了个精光。那天有人骑着摩托车冲来报信,他赶到时只看到漫天黑烟,毕生心血化为灰烬,这位向来强硬的年轻人当场失声痛哭。 养父母拄着拐杖赶来,没有一句责备,只是抱着他说“从头再来,家里还有摆摊的本钱”。正是这份支撑,让他咬牙变卖仅剩的家当,重新投身商贸领域。 他的“传奇”在逆境中生根。 借着印尼华人在工商业领域的传统优势,他一步步拓展生意版图,从日用品贸易做到跨国企业。但他从没忘记养父母的教诲,事业刚稳定就开始寻找回梅州的路。 1979年,他穿着西装第一次踏上梅州故土,在养父母的老房旧址前,对着95岁的族中长辈金叔婆跪地磕头,泪水打湿了衣襟。 此后数十年,他对梅州的回馈从未间断。看到家乡交通不便,他出资修桥铺路;得知医疗资源匮乏,他捐建医院和门诊楼;察觉教育落后,他陆续资助建起多所学校,捐赠金额累计超过四亿。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远在印尼的他第一时间抢购大批医疗物资运抵中国,价值数百万。这些举动彻底改变了梅州部分乡镇的面貌,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他援建的学校获得求学机会。 有人曾问他,没有中国血统为何对梅州如此执着。 他总会提起养父母当年在雅加达的小摊前,一边收摊一边说的话:“我们是客家人,走到哪根都在。” 印尼排华最严重的年代,养父母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藏起中文书籍教他认祖; 工厂被烧时,年迈的他们毫不犹豫拿出全部积蓄支持他重启事业。这份超越血缘的养育之恩,早已将客家文化的根深深扎进他心里。 在印尼华人被强制同化的年代,无数华人被迫更改姓名、放弃传统,熊德龙却靠着养父母的守护保留了文化认同。他的“凶巴巴”从来不是真的凶狠,而是动荡岁月里练就的坚韧,是护佑自己和回馈恩情的底气。 从雅加达街边的弃婴到影响梅州的慈善家,他的人生轨迹里,藏着华侨群体的苦难与坚守,更写满了养育之恩的重量。 真正的根从不在血缘里,而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教诲中。熊德龙用一生践行的感恩,让跨越国界的亲情有了最生动的注脚,也让梅州这片土地永远记住了这份来自南洋的牵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49

评论列表

两天

两天

3
2025-09-23 23:49

熊德龙是个感恩的人,值得被中国人尊敬的企业家,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