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说,若美俄打起来,全球会有 50 亿人死亡。但如果美国和中国爆发核战情况如何?中国院士给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防得住,而且手段不止一套。 2025年韩国釜山港外,美国 “尼米兹” 号航母战斗群正在开展 “延伸核威慑” 演习,舰载机频繁起降,模拟对 “潜在目标” 实施打击。 这是美国近年在亚太地区第 12 次同类演习,其针对性不言而喻。 就在外界担忧 “中美核对抗风险升温” 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专家李杰在央视的一番话,让全国人民吃下 “定心丸”:“中国不仅防得住核威胁,手段还不止一套。” 这番回应,并非空泛的信心表态,而是建立在实打实的技术储备与战略布局之上。 9 月初的国际安全论坛,前北约高级官员卡米尔・格兰德抛出的 “美俄核战致 50 亿人死亡” 言论,曾引发全球恐慌。 据公开数据,全球 1.2 万枚核弹头中,美俄占比超九成,联合国模型显示,数千枚核弹引爆将引发 “核冬天”,粮食减产 70%、生态崩溃。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格兰德的言论刻意回避了 “中美核力量格局” 的差异,美国 3700 枚现役核弹头与中国 500 枚的数量差距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核战略逻辑。 中国的核战略核心,从不是 “数量竞赛”,而是 “精准威慑”。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2025 年报告指出,中国 500 枚核弹头中,超 60% 部署于 “三位一体” 核力量体系; 陆基方面,东风 - 41 洲际导弹通过机动发射车与地下隧道结合部署,可在全国范围内快速转移,美军卫星难以锁定; 海基方面,094 型核潜艇具备 “水下隐蔽巡航超 90 天” 的能力,可在太平洋、印度洋任意海域发起反击; 空基方面,轰 - 6K 战略轰炸机可携带巡航导弹,实现 “数千公里外精准打击”。李杰院士强调:“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哪怕遭遇先发制人打击,仍能保留足够反制能力,这才是核威慑的关键。” 这种 “反制能力”,在技术层面有着具体支撑。中国战略预警系统已形成 “天地一体” 网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实时追踪全球弹道导弹轨迹,地面大型相控阵雷达能探测到数千公里外的目标,两者结合可提前 15-20 分钟预警来袭导弹。 反导系统则实现 “分层拦截”:红旗 - 9B 负责中远程拦截,可在大气层外摧毁目标; 东风 - 17 高超音速导弹作为 “反击利器”,飞行速度超 5 马赫,且能变轨飞行,美军现有反导系统拦截成功率不足 10%。 李杰院士透露,中国信息化指挥系统更是实现 “毫秒级响应”,确保核力量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精准调度。 美国显然也意识到中国核防御能力的提升。近年其在亚太的 “延伸核威慑” 演习,不仅出动航母战斗群,还联合日韩开展 “导弹防御演练”,试图构建 “对华核围堵圈”。 但中国的应对逻辑始终清晰:不被卷入军备竞赛,而是通过技术升级巩固防御。比如新型核潜艇降噪技术的突破,使其水下噪音降至 “海洋背景噪音水平”; 导弹制导系统引入 AI 技术,打击精度提升至 “米级”。正如李杰院士所说:“我们不主动挑衅,但也绝不允许别人‘卡脖子’,技术升级不是为了威胁谁,而是为了守住‘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底线。” 核战争从无赢家,这是中美两国的共识。即便美国拥有更多核弹头,若真对中国发起核打击,其本土核心城市、军事基地也将面临毁灭性反击。 李杰院士的 “定心丸”,本质上是中国 “负责任大国” 定位的体现:坚持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既是对自身的约束,也是对全球安全的承诺。 在美俄核军备竞赛仍存风险的当下,中国用 “精准威慑、攻防兼备” 的思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核安全道路,不追求 “压倒性优势”,而是通过构建 “稳定战略平衡”,避免核冲突的发生。 如今,国际社会对 “中美核对抗” 的担忧逐渐缓解。越来越多的军事专家认可中国的核战略:不是 “秀肌肉”,而是 “筑防线”;不是 “挑事”,而是 “稳局势”。 从亚太核演习的剑拔弩张,到中国核防御技术的稳步升级,再到李杰院士的权威解读,我们能清晰看到:中国既有 “防得住” 的技术底气,更有 “不打仗” 的战略智慧。 这不仅是对全国人民的承诺,更是一个大国对世界和平的担当,毕竟,真正的安全,从不是 “能打赢多少战争”,而是 “能阻止多少战争”。中国,正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全球核安全的底线。 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钱七虎:铸就共和国“地下钢铁长城”》 澎湃新闻 最新研究:美俄若爆发全面核战争,或致全球50亿人死亡
国外军事专家说,若美俄打起来,全球会有50亿人死亡。但如果美国和中国爆发核战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3 21:44:04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