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李世民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看着25岁貌美如花的武则天,不放心的问:“朕死之后,你当如何?”武则天回答了八个字,巧妙地保全了自己。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卧床,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此刻最放心不下的却是身边一位年轻的才人——25岁的武则天。 李世民深知这位女子非同寻常,在她侍疾之时,突然问道:"朕去世之后,你打算如何?" 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杀机。 武则天深知,若回答不当,很可能就要为太宗殉葬。 武则天沉思片刻,给出了八个字的回答:"青灯古佛,了此余生。" 这个回答既表达了出家的意愿,又显示出对权势的淡泊,最终打动了李世民,让她保住了性命。 这个机智的回答,不仅让她逃过一劫,更为她日后登上权力巅峰埋下了伏笔。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其父武士彟早年从事木材生意,后来资助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被封为应国公。 虽然家境富裕,但当时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为了提升门第,武士彟娶了隋朝皇室后裔杨氏为妻,生下了武则天。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武则天从小就见识到了权力和地位的重要性。 父亲去世后,武则天和母亲受到武氏族人的排挤,被迫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居住。 14岁那年,因为容貌出众,她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才人。 太宗赐号"武媚",但此后12年间,她的地位始终没有提升。 这并非因为她不受宠爱,而是太宗从一些细节中看出了她的野心和才能。 据《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匹名为"狮子骢"的烈马,性情暴烈,无人能驯。 太宗问众人如何驯服,武则天提出用铁鞭、铁锤和匕首三种方法,说:"先用铁鞭打,不服就用铁锤敲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喉。" 这个回答让太宗看出了她的狠辣果断,从此对她心存戒备。 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李治经常入宫侍疾,由此与武则天相识。 两人年纪相仿,渐生情愫。但太宗在世时,这段感情只能暗中发展。 直到太宗去世,按照宫廷惯例,没有生育的嫔妃都要出家为尼。 武则天履行诺言,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而李治并没有忘记她。 即位为唐高宗后,他很快就把武则天接回宫中。 重回宫廷的武则天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 她先是帮助高宗打击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集团,巩固皇权,后又通过一系列政治运作,在655年被立为皇后。 成为皇后后,武则天开始积极参与朝政。 她协助高宗处理政务,提出"建言十二事",主张减轻赋税、广开言路、重用贤能等政策,深得民心。 由于高宗体弱多病,经常头痛目眩,武则天逐渐掌握了大权。 她大力提拔寒门子弟,削弱关陇门阀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683年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先后立了两个儿子为帝,但都不满意。 690年,她索性废唐建周,自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位期间,她推行多项改革,重视农业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开创殿试,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入仕为官。 她还创立了武举制度,选拔军事人才。 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显著增长。 她重视文化建设,组织编纂了大量典籍。 同时,她善于用人,提拔了狄仁杰、姚崇等一批贤能之臣。 尽管她的统治手段有时相当严厉,但确实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晚年时,武则天经过一番权衡,最终还政于李唐。 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位。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病逝,享年82岁。 临终前,她要求取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 她的陵前立有一块无字碑,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从太宗的才人到高宗的皇后,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 而她能够在太宗临终问话时化险为夷,全凭机智和敏锐的政治嗅觉。 这八个字的回答,不仅保全了性命,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最终成就了一段千古传奇。 回顾武则天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如何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的。 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变迁和文化特征。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执政经验和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人们深思。 主要信源:(《旧唐书》——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
他为什么要携带两支枪?1942年二战时期,一名正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
【2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