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雷峰塔突然倒塌,人们害怕白蛇出塔,纷纷呼喊:“快跑啊,雷峰塔倒了,白

青霭悟禅机 2025-09-23 21:58:26

1924年,雷峰塔突然倒塌,人们害怕白蛇出塔,纷纷呼喊:“快跑啊,雷峰塔倒了,白娘子出来吃人了,”百年后,考古专家挖开了雷峰塔的地宫,没想到,在地宫的宝盒里竟然发现了一条白色的小蜈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4年秋天的一天,杭州城里忽然响起一声巨大的轰鸣,西湖南岸那座已经风雨飘摇了几百年的砖塔,终于支撑不住,彻底塌成了一地废墟,天空里飘荡着尘土,好像给湖面罩上了一层昏黄,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不是普通的建筑倒塌,而是千年来记忆中的一个符号轰然崩塌,更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百姓当时并没有感叹“古迹损坏”,而是满心惶惶,担心民间传说中被压住的白蛇就要现身,这一场面,在民众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雷峰塔自古就不是一般的塔,它承载的故事和象征,远比砖瓦本身更加沉重,《白蛇传》早已让人们形成一种印象,塔是法海镇压白娘子的工具,是禁锢爱情、阻碍自由的枷锁,塔在,故事就有桎梏的意味;塔倒,人们感到恐惧的同时,竟也有人觉得这象征着旧势力的解体,后人写到这件事时,甚至将其解读为对压制的否定,这种观念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从民间的热烈反响中,可以看到传说如何深深影响人心。 而在这个浪漫故事背后,实际的历史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建塔之人,并非要镇压谁,而是为了国祚和百姓的安宁,五代十国时期,战乱连年,吴越国却奇迹般地躲过了大规模的血战,原因不仅是地理环境,更和历代统治者的选择密切相关,特别是末代国君钱俶,他深知一旦与强大的宋朝针锋相对,吴越不过是以卵击石,因此,他宁可不称帝,而是采取务实的态度,安抚百姓,发展生产。 钱俶个人虔诚信佛,雷峰塔正是他在这种信仰下的产物,他将佛螺髻发等无比珍贵的舍利供奉其间,又命工匠在地宫中安放石刻经文,希望借佛法的庇护,让百姓能在动荡年代少受兵灾的折磨,换句话说,雷峰塔本质上是一座祈福的纪念碑,是一位统治者出于善念和宗教热忱的象征,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原本肃穆的宗教象征被渐渐包裹上民间幻想,久而久之,建筑的意义在世人心里发生了转变,从信仰的象征变成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舞台。 明清以后,塔的木制结构早被火灾摧毁,残留的砖石还在西湖边伫立着,它破旧,却依然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尤其是关于“神砖”的说法越传越广,有人说,把塔砖带回去能保平安,有人说能助子嗣,还有人认为镇宅避邪,有了这些想法,掘砖的风气日益猖獗,你一块,他一块,几十年、上百年下来,塔基像是被啃蚁的木桩一样千疮百孔,到二十世纪初,这座老塔几乎是被普通人一点点“搬空”的。 等到它真正倒下,留给百姓的除了惊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废墟里会不会藏有宝物?毕竟古来传说,塔内埋藏着价值连城的器物,于是砖瓦灰尘间,真有人翻出了刻字的青砖,还有用泥裹着的经卷,可惜对很多农人来说,这些珍贵的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珍惜,有的直接被拆开当柴火纸,有的拿去铺路,严重的浪费令人叹息,当然,也有精明的文士或商人,把能收集到的零碎换成现钱,就这样,雷峰塔的倒塌既是文化损失,也是一个社会乱象的缩影。 几十年过去,废墟在西湖边安静地荒废着,野草没膝,游客只能望着旧址,想象它曾经的模样,期间有人号召重修,却因时局动荡而未能如愿,直到进入新世纪,这件搁置许久的大事才被正式提上日程,2001年初,考古队伍进入塔基区域,开始逐层清理残存的砖石,和当初随意捡砖的动作不同,这一次的挖掘谨慎而科学,人力配合机械,费时费力地在废墟中央揭开厚重的地板石,当巨大的石板被缓缓吊起时,许多杭州人通过电视直播守在屏幕前,期待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随着石板揭开,一个狭小却保存完整的地宫呈现在眼前,里面积满了水,经过清理之后,文物逐一显露出来,铜镜、鎏金小佛像、精美的瓷器,还有刻满佛教故事的银制塔,其中最重磅的发现,是一个沉甸甸的铁函,它锈迹斑驳,被小心翼翼地运往博物馆,几天后,当铁函最终被打开时,出土的居然是一座纯银打造的阿育王塔,内里安置着一口金棺,据史料和鉴定结果,这里正供奉着佛螺髻发舍利,这一刻,钱俶当初的愿景终于再度被世人确认。 有趣的是,铁函开启的一瞬,还爬出了一只通体白色的小虫子,由于当场氛围紧张,围观的群众瞬间联想到白蛇,媒体也大肆渲染,好像真有蛇妖破函而出,专家们很快解释,那只虫子其实就是常见的潮虫,长期生活在黑暗潮湿之地,体色才会呈现白色,但这个小插曲再次凸显一个事实:在普通人的认知中,雷峰塔与传说已经分不开,科学的解释比不上民间幻想来得生动有趣,人们宁愿谈论“白娘子显灵”,也不愿只记作“考古发现潮虫”。 信息来源:往事|雷峰塔地宫发掘亲历手记:千呼万唤的铁函打开了……,澎湃新闻

0 阅读:220
青霭悟禅机

青霭悟禅机

观人生百态,尝世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