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县域经济十年发展:百强县挑大梁

转自:中国改革报

近日,村民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张家院社区采摘菱角。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杜壮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以百强县为代表的县域“优等生”表现尤为抢眼,它们以占全国约2%的土地和7%的人口,贡献了超过全国10%的GDP,成为推动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升级等挑战下,百强县如何保持领先优势?其发展模式又能为更广阔的县域提供哪些借鉴?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赛迪顾问副总裁、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深入解析百强县的发展动能。

记者:从赛迪的历年研究来看,您认为近年来百强县竞争格局呈现出哪些最显著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余德彪:总的来说,百强县对国民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及支撑主要概括为“12345”。“1”即百强县贡献全国10%以上的GDP总量;“2”即百强县贡献了超县域20%的经济总量;“3”即百强县贡献县域约30%的二产增加值;“4”即百强县培育了县域约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即百强县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先突破50%大关。

记者:过去十年间,百强县对全国GDP总量的贡献从数据上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背后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经济发展逻辑?

余德彪:2015~2024年,百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由7.3万亿元增加至13.7万亿元,十年来增长接近一倍,年均增速达到8.8%。2024年,百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以仅占全国约2%的土地面积和7%的人口规模,创造了超10%的GDP总量。百强县占全国GDP比重基本稳定,进一步展现出百强县的“压舱石”作用,对于维持经济稳定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县域经济基础保障。

记者:百强县贡献超县域20%的经济总量,这一比例在不同区域的百强县中有何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余德彪: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5~2023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由31.5万亿元增长到48.3万亿元,增长53.3%。百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中有升,由23.2%增长至26.3%,进一步彰显了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

记者:百强县贡献县域约30%的二产增加值,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百强县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二产结构,提升其在县域经济中的贡献质量?

余德彪:2015~2023年,百强县二产增加值占县域二产增加值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7.7%增长至31.6%,近五年比重稳定在30%以上,高于百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百强县依托产业集群、技术积累、要素集聚等优势,在二产领域形成了更强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县域二产发展的“主力军”,其工业实力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尤为显著。

记者:对于百强县培育了县域约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您认为百强县在培育这类企业过程中,有哪些独特的经验与模式可供其他县域借鉴?

余德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是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截至2023年,县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247家,占总数的25.6%。百强县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61家,占县域总量的38.8%。2024年,全国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12家,百强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至1601家,百强县占县域比重达到40%左右,是县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要支撑单元。未来百强县应持续强化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中的引领地位,辐射带动县域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促进更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记者:百强县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先突破50%大关。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百强县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路径,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纽带作用?

余德彪:百强县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正通过三大创新路径发挥其纽带作用。路径一是构建“城乡产业协同体”,如江苏昆山,依托南部水乡资源打造“昆山之链”,串联乡村与城市景观,发展文旅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双赢,促进城乡空间融合。路径二是打造“数字基建新枢纽”,浙江德清通过地理信息小镇建设,将北斗导航、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测绘、乡村治理,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智慧物流、数字医疗体系。路径三是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如江苏溧阳,建立“生态银行”制度,将天目湖周边的山林、水域等生态资源折价入股,统一运营开发康养旅游项目,定期为村集体分红,同时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对退耕还林农户给予补贴,形成“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利益共享”的闭环。这些实践表明,百强县正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通过构建城乡产业协同体、数字技术赋能和生态优势转化,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转换器”。

记者: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产业升级压力,您认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挑战是什么?

余德彪: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挑战是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衔接不畅形成的结构性断层。

技术断层。传统产业升级滞后与新兴产业技术转化率低的双向困境。目前县域传统产业仍以低端加工模式为主,设备老化、工艺传统,加之缺乏资金、人才等问题,难以实现智能化生产体系升级。同时,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在县域层面缺乏应用场景和产业基础,导致技术成果难以落地。县域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有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障碍。

人才断层。县域在职业发展机会、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与城市存在显著差距,导致科研、技术、管理等人才持续流失。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创新型人才,而县域难以满足其需求,形成“人才荒”与“产业短缺”的恶性循环。

基础设施断层。县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滞后,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有限,制约了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新兴产业数据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推进。同时,交通物流、跨境商务配套等较城市差距较大,流通成本较高,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削弱了县域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

记者:“十五五“时期百强县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新机遇?

余德彪:最关键的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央明确县域作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主战场,出台系列政策,为县域发展提供顶层设计支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陕西设立50亿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湖北、辽宁、广西等地区制定专项政策或意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同时,产业转移与创新驱动带来新契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下,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县域梯度转移,相关县域通过精准有序承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产业加速向县域渗透,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城乡融合与消费升级持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国家推进县城补短板工程,完善物流、教育、医疗等设施,增强县域人口吸引力与承载能力。随着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速,按照2025年“县县有连锁商超、村村通快递”的目标扎实推进,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得到不断释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