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长春某小区的出租屋内,李先生将一摞转账记录摔在茶几上,徐女士盯着那张墨迹未干的5万元欠条,手指微微发抖——这场持续7年的同居关系,最终以另类方式完成清算。2025年9月17日,长春中院的终审判决为这场情感纠纷画上句号,也撕开了当代亲密关系中金钱与感情的复杂真相。
2017年,34岁的李先生通过朋友结识28岁的徐女士,两人迅速确立恋爱关系并开始同居。经济条件较好的李先生常主动为女友应急转账,而徐女士则承担全部房租及日常开销。这种看似平衡的相处模式,实则是两人对婚姻不同期待的缩影:李先生渴望安定,徐女士坚持先买房再结婚。七年里,双方累计转账20余万元,却因生活摩擦逐渐消耗感情。2025年初,徐女士提出分手时,李先生突然要求返还7年间的支出,最终迫使女友写下欠条。
法律天平最终倾斜向白纸黑字的证据。庭审中,李先生提交的欠条与转账记录形成完整证据链,而徐女士主张的被迫出具欠条因缺乏证据未被采信。法院认定同居期间的消费支出属于赠与,但欠条作为双方自愿达成的书面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值得注意的是,徐女士支付的8.4万元房租未被计入债务抵扣,暴露出司法实践中情感债务认定的复杂性。
这起案件折射出当代亲密关系的普遍困境:当感情破裂时,共同生活期间的经济付出如何量化?法律专家指出,此类纠纷的关键在于区分赠与与借贷。日常消费支出通常视为赠与,而大额资金往来需有明确约定。本案中,欠条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证据,也警示人们:情感关系中的经济往来,保留书面凭证或许比信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