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暴雨,女士和孩子在国企门前避雨,结果遭人不断驱赶 8月12日下午,石家庄的一场倾盆大雨,把一桩关于“屋檐温度”的争议推到了公众眼前。闫女士带着8岁和10岁的孩子,拎着四个沉甸甸的袋子,小心翼翼躲在河北省某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门前的无障碍通道旁。她特意避开出入口,只求让孩子暂时远离风雨,别淋得感冒。可这份小心没能换来体谅,保安和工作人员带着严厉的态度赶来驱赶,两个孩子当场被吓哭,拉着妈妈的手说“我们走吧”,最终三人只能冲进尚未停歇的雨幕中。 这一幕并非孤例。深圳曾有农民工在商场门口躲雨被保安呵斥驱赶,上海某酒店门口,家长带着孩子避雨时被拦在台阶外,北京地铁站台边,环卫工人躲雨遭工作人员白眼……每一次类似事件发生,都会在网络上掀起热议。有人站在保安角度辩解,称他们是在执行单位规定,怕陌生人进入引发安全隐患或担管理责任;更多网友却在追问,难道规定的执行必须以牺牲善意为代价? 涉事国企回应正在内部调查的消息,没能平息公众情绪。人们在意的不仅是这一次的驱赶,更是“公家屋檐”该有的态度。国企由纳税人支撑,建筑冠以“服务社会”之名,门口的屋檐本就不该是冰冷的界限。闫女士和孩子既未堵塞通道,也未破坏设施,短短十几分钟的避雨需求,本可以用更温暖的方式回应。一句“往里站站别挡路”,一把临时借出的雨伞,甚至只是默许的沉默,都能让暴雨中的人心感受到暖意。 孩子们被吓哭的瞬间,记住的或许不只是雨水的冰凉。当“按规定办事”成为冷漠的挡箭牌,当公共空间失去包容的温度,伤害的不仅是当事人的情感,更是公众对“为人民服务”的信任。这场大雨终会停歇,但关于规则与人情的讨论,不该随着雨停而结束。在刚性的制度之外,如何保留一份为人着想的柔软,或许是每个管理者都该思考的“屋檐考题”。石家庄暴雨 国企避雨遭到驱赶 爆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