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到2024年,相隔一年两只“高空气球”,先后飘过美国上空,为何一年前的“中国间谍气球”被导弹击落,一年后的“不明气球”却被悄然放过? 看看这鲜明的对比,2023年2月面对一艘来自中国的“高空气球”:“飞艇”,美方将其火速定性为“间谍气球”,闹得沸沸扬扬。 可到了2024年2月,当一架美军飞机在犹他州上空,拦截到另一个“不明高空气球”时画风突变,这次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很快就给出了结论。 这气球不具备可操作性,对民航和国家安全都没威胁,于是他们选择了持续观察,而不是像一年前那样,直接动用武力,官方的紧张程度,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2023年的那艘中国飞艇,中方从一开始就解释,这是一艘民用科研无人飞艇,受西风带影响,自身控制能力有限,才严重偏离了航线,中方为此事表达了遗憾,也希望保持沟通。 然而美方选择了最激烈的处理方式,用导弹将其击落,尽管当时国防部发言人也承认,这“气球”对地面人员不构成任何威胁,但“间谍”的帽子还是被牢牢扣上。 事实的真相总是姗姗来迟,事件过去几个月后,到了2023年6月29日,五角大楼发言人帕特·莱德终于承认,那艘飞艇在飞越美国期间,其实并没有收集到任何情报。 这个迟来的澄清分量不轻,却没激起多少浪花,当2024年的新“气球”事件发生时,许多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又把一年前的旧事翻了出来。 但对这份关键的官方澄清,却集体“失忆”只字不提,于是“中国间谍气球”的故事,在舆论场里被不断重温,仿佛那个澄清从未发生过。 这种选择性的记忆,让最初的指控得以延续,也让整个事件的叙事,变得极不完整,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外交后果。 2023年那场风波,让本就紧张的中美关系跌入低谷,美国务卿布林肯原定的访华行程被迫推迟,直到6月中旬才得以成行。 事后中方多次提出严正交涉,时任外交部副部长谢锋曾明确表示,美方武力袭击民用飞艇是反应过度,严重违反了国际惯例。 在慕尼黑王毅与布林肯非正式接触时,也要求美方正视并解决滥用武力造成的损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更是直言,美方频繁派舰机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却又对因不可抗力,误入的民用飞艇大动干戈。 发言人毛宁就曾表示,这件事考验的是美方改善中美关系的诚意,从“威胁论”的“剑拔弩张”,到承认“未收集情报”的悄然降温,结果相隔一年,又被再次拉回到舆论场中,反复炒作的“间谍”旧闻。 这条叙事链条本身,充满了断点和矛盾,它暴露了美国的一种,处理危机的惯性模式,用激烈的行动和指控来定调,而当事实浮现时。 却无力或无意去修正,已经深入人心的叙事,这种官方事实与舆论故事的脱节,最终消耗的是自身的信誉,也为国际间的互信制造了更多障碍。
2023年到2024年,相隔一年两只“高空气球”,先后飘过美国上空,为何一年前的
云海澄碧翠
2025-09-24 18:54:28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