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姓“中”,不姓“美”,也不姓“日”。党魂就是中国!而中国国民党人,连自己的“党魂”都忘了,这个党亡了又何妨?台湾一位中学老师区桂芝说的这番话振聋发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区桂芝的观点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她十几年教学生涯的积累。在台北的一所中学里,她教授语文,从不把《论语》《岳阳楼记》当成死板的文字。 每当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她会拿出老地图指给学生看,台湾与大陆本来是一体;讲到“克己复礼”,她会强调礼的根源在华夏,我们的根也在这里。 她用自己奶奶留下的银镯子——刻着“北平”两个字——告诉学生,血脉里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无法被轻易切割。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让她在演讲中强调党魂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戳中了许多人的心。 从历史上看,中国国民党的诞生本就与“救中国”紧紧相连。孙中山当年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意在团结华夏儿女,抵御外侮。 抗战时期,无数国民党将士穿着印着“中国”的军装,在台儿庄、长沙等地浴血奋战,他们守护的不是某个派系的地盘,而是中华民族的疆土。 这种历史使命感,构成了国民党的根本精神——党魂。而如今,在台湾岛内,有些势力刻意淡化“中国”二字,把华夏文明说成“外来文化”,甚至让孙中山的遗训逐渐边缘化,这让认同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身份认同的流失,尤其在年轻一代中表现得很明显。有学生曾坚称“台湾就是台湾”,不需要与大陆联系。 区桂芝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让学生去问爷爷的记忆——结果发现,爷爷的全家福上写着“山东莱阳李氏”,家族根源明确地指向大陆。 这种体验,让学生第一次真正理解血脉与文化认同的存在。区桂芝坚持认为,认同不是口号,而是刻在血脉、文化与历史记忆中的东西,可能是一件银镯子,也可能是一张老照片,更可能是一段代代传承的文字。 然而,现实并不简单。国民党在台湾社会中已经从执政党转为反对党,面临夹缝求生存的局面。 年轻一代对中国认同感下降,党内对两岸关系的态度也充满焦虑。选举期间,国民党往往打“温和牌”,主张两岸通气、减少对抗,但年轻选民对这种情感共鸣不强。 党内一方面担心丢失选票,另一方面又希望坚守中华文化和历史认同。可以说,国民党正处于一个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两难局面。 尽管如此,国民党在台湾的文教事业仍有亮点。他们努力保护大陆带来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维护历史记忆。 这说明,党魂并未完全消失,只是面临被现代社会潮流冲淡的风险。党魂不仅关乎政治理念,更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和民族历史的记忆。如果国民党丢掉了党魂,也就失去了与历史和民众认同的联系。 党魂的核心,是“中”。国民党不姓“美”,也不姓“日”,历史的根在中华民族。 区桂芝的演讲提醒,不管党派如何更迭,中国这两个字象征的历史和文化根基,是不可忽略的。党名里的“中国”,不仅是历史记忆,也是身份认同的标识,是台湾年轻一代理解自身血脉和文化的纽带。 对于国民党而言,当前面临的是身份认同的再选择:一方面可以继续坚守中华文化与历史根基,保持党魂;另一方面,也可能顺应台湾社会潮流,逐步调整战略以吸引年轻选民。 如果选择前者,党魂将继续作为精神支柱和文化纽带,帮助国民党在复杂政治环境中保持独特定位;如果选择后者,党可能会在短期获得选票,但长期可能失去历史和文化认同的支撑,党存在的意义将被淡化。 面对新时代,国民党需要在保持党魂的基础上,理解和适应社会变化。党魂是骨,文化传承和历史认同是血脉,只有两者结合,党才能在台湾社会保持长期影响力。 历史告诉我们,党魂是精神支柱,是文化纽带,更是身份认同的核心。无论政治格局如何变动,这份根基不可抛弃,也不能被轻易割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