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学会了如何倾诉,就不会出现情绪垃圾
关于倾诉,我们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了“找个人当情绪垃圾桶”。所以我们抵触别人来向自己倾诉,当自己受情绪困扰的时候,也觉得不想麻烦别人,不想让自己成为那个“曾经讨厌的人”。
其实,我们都误解了倾诉,或者很多人是不懂得什么叫做倾诉,或者基本把它等同于抱怨。
举个例子,我今天写文章卡壳了,一直憋不出来。
如果我要向人倾诉的话,我可能会说:哎,憋了一下午,也没把今天的文章写出来,有点烦躁,有点挫败,现在有点累,还有点焦虑,今天没办法更新了。
但我如果向人抱怨,向人倾吐情绪垃圾,我可能就会说:MD,烦死了,现在的自媒体是越来越难做了,粉丝是越来越难伺候了,口味越来越刁了,平台现在也越来越搞不懂了,不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才有流量,好几次都想,干脆不更新算了。
如果是后者,确实很多人会不知道怎么接,所以会出现像上周文章《不要别人一说问题,你就想着如何解决》评论区里讨论的那样,大多数人会下意识地帮你分析,帮你指路,给你建议。
然而,这个时候你只是想发泄情绪。所以这很容易陷入一个无解的境地。
但如果是前者,我记得有一个下午,我跟我很直男,一点不懂共情的哥们这么说,他也能接得很好“来来来,先休息一下,喝杯茶,要不吃点零食,恢复一下电量~”
为什么?区别在哪里?
因为前者我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接纳和呈现了自己当下的“弱”。而后者,我是绕了一大圈,表面上在说事,实际上也是因为自己的无助。
为什么要绕一大圈?因为我不接纳和不敢表达自己的“弱”,所以我就情绪化地表达,去怪罪外界,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地”。
能量只会从高处流向低处(这是非常底层的原理)。你都表现得这么高亢,站得这么高,指责这个,怪罪那个,我怎么让我的能量流向你呢?
在这里,我们不会直接表达感受,包括在咨询中也很常见,不少来访者很难精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些表达感受的词对于我们太陌生了。
我们最早是在1岁之后,在你产生了某种感受或情绪的时候,一般由母亲问你“你是XX了吗?”让你把自己的感受跟这些感受词对应上,建立联结。
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大多数人的父辈是什么样的文化水平,所以这一课只能由我们自己成年后慢慢补上。
最近看了朱建军老师的《情绪词典》,我真觉得我们每个想了解自己的感受,想细化情绪颗粒度,想提升自己心智化水平的同学,都值得在自己的书架上为它添置一本。
(内容原创,转载请标注)
自我成长 心理咨询 光华心理 学会倾诉 情绪词典